2021-4-9 | 汽车文化论文
作者:王旭 单位: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是指大学生均应接受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方法。通识教育强调课程功能的广泛性,强调一门科目的多功能性,即每门科目都应当具有完成德、智、体、美几方面教育的任务,发挥德、智、体、美几方面教育的功能。通识教育理念打破了我们多年来对教育方针理解的单一的、纵向的思维方式,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一个和谐的完全的人的整体活动。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国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大力研究和实施。本文以“汽车文化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为例,分析了开设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说明了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国内高校汽车通识课程开发现状
目前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但尚未开设“汽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只是在理工科专业开设汽车通识教育课程,如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高校开设“汽车文化基础”这门通识课程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汽车文化基础是与汽车有关的知识及其衍生服务的总称,它不是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的简单整合,而是建立在文理多学科基础上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与汽车有关的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多地思考人与社会、资源、交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国内高校汽车通识课程开发现状方面,朱余清等提出了高等教育在普及汽车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汽车文化教育具有全民性、长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高等教育在汽车文化教育中又具有特殊地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汽车文化教育方面还远未达到普及程度,主要表现在:汽车教育的课程开设不普及,一般只限于设有汽车专业的理工院校,非理工科院校的这一课程开出率几乎是空白;汽车文化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以课程选修为主,缺乏内容生动的讲座、宣传活动等;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适用的教材,使汽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理工专业开设的这方面课程最早的当推“汽车概论”课程[2,3],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汽车总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一般包括汽车结构特点、基础理论、设计要求、使用性能、保养维修、交通法规、驾驶的基本方法、汽车的新技术等。高校开设“汽车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解汽车文化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汽车原理、汽车修理、维修保养、购车指南、驾驶技巧、汽车保险、汽车历史、车迷天地、名车欣赏等[4]。目前,一般笼统地将汽车文化定义为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反映社会的形态、审美倾向、人的竞争意识以及思想文化的潜意识。中国的汽车文化尚未成熟。汽车文化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工业设计,它是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进行综合性设计;品牌文化,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边缘文化,它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而“汽车服务工程”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贷款、汽车租赁、汽车出租、汽车美容、旧车交易、有关法规等。汽车服务工程泛指新车出厂后进入流通、销售、购买、使用直至报废、回收各个环节的各类服务工作组成的有机服务体系,其所涉及的领域很广。这三门汽车通识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满足专业需要,其内容有些是重复的。
2“汽车文化基础”通识课程的内容和涉及的二级学科
根据以上所述,“汽车文化基础”这门通识课程的内容和所涉及的二级学科较多,可用图1简要表示。可见,涉及众多学科的“汽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符合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要求。在汽车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时代,大学生均应接受与汽车有关的共同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汽车与环境、交通、资源和艺术的关系,获得知识,开阔视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形成不同于美国那种刺激消费、鼓励超前消费的汽车消费文化,认识到自己在交通、环境和资源中的责任。3结论突破理工科专业的局限,建设跨学科的“汽车文化基础”高校通识课程,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需要,在我们这个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的国家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