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发展论文
作者:徐贵耀 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文化产业不仅为公众提供实物形态文化产品,而且还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1]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的成功实践,为如何制定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确立“文化立镇”战略,制定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文化作为人类交流的社会化积淀,催生了多种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并产生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种互相依存的业态。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位于苏北平原的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起于距今1298年的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安丰初名东淘,地濒沧海,常遭海涛侵袭,致使地方不宁,民不聊生。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至天圣十年(1033年),西溪盐仓监范仲淹率民夫,修海堤,以挡海潮,为盐民创造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产生活环境,方改名安丰。“明代安丰成为闻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场’盐场之一。安丰镇建成了南北七华里的古街,形成‘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格局。”[3]2006年12月安丰成功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6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切实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做好资源整合利用,进而推进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该镇认真贯彻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立了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编制保护规划,出台古镇保护区管理办法,并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古街,修复古建筑,重建古北极殿弥陀寺,同时搜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建设古镇安丰首条旅游线路,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工作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下是他们采取的一些措施。
第一,统一理念,明确保护思路。思想是先行者,有了明确的思路之后事情才会显得有章可循。东台市安丰镇十分珍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及时提出“文化立镇、项目强镇、创业兴镇”的发展方略,号召全镇上下“立足苏北唯一,打造苏北第一”,发挥中国历史名镇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并将这一思路写进了东台市安丰镇第十四届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党委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强宣传,使全镇上下统一理念和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整合力量,建立保护机构。一个优秀的组织建设团队对于事物的管理和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东台市安丰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班子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安丰镇古镇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社区管理组,配备了保护管理人员,形成了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保护协调机构。同时成立了居民自治性质的民间保护组织—古镇保护研究会,不断总结和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
第三,彰显特色,编制保护规划。2008年5月,东台市安丰镇委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据《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东台市安丰镇总体规划》(2006)的原则基础上编制了《东台市安丰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形成了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录。2010年7月,启动盐城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一规带五规”的要求,委托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完善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古镇安丰旅游发展规划》,涵盖“新镇区、新园区、新社区、古镇保护区”建设,既体现现代风格和品位,又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为该镇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可靠的路径。
第四,优化推进,制定保护办法。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保护。早在2005年6月,申报省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之初,该镇就依据《文物保护法》、《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1)等法律法规,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安丰镇古镇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并公布实施。2007年2月,安丰镇人代会作出了启动第三期旧城改造的决议,但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发现改造区内有几处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面对眼前局部利益与名镇保护长远大计,该镇权衡利弊得失,果断选择放弃了三期城改,保存了历史建筑,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范式。
二、创新基础管理模式,落实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任何一件事物要被认可,要具有价值性;任何一项事业的长久就要依靠在最基层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由于历史文化与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管理方面应注重基础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只有在基础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东台市安丰镇从2005年6月起开展文化专项摸底排查,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登记。该镇组织专门班子,着手对古镇区古街古巷古建筑等文物价值特色进行调查,并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古建筑专家汪永平教授等前来考察、评价、鉴定,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和建档,为下一步编制保护规划、实施保护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家们首次发现,这里有从宋末到清代中期共跨越4个朝代的古民居建筑遗存近20处,除了已有550多年历史的当代著名汉语言学家周法高的故居之外,沿街的汪氏建筑群、曹家大院、陈氏大院等的历史都在二三百年以上。令人惊讶的是,这批古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且都有人居住。“专家不由惊呼: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在全省、全国十分罕见!”[4]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各项工作,清楚的掌握有关历史为文化资源的相关数据,他们认真做好文化普查工作。200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该镇组织人力对古镇区所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登记,全镇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6个,其中新发现4个。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和等级,该镇于2009年6月将新发现的周法高故居和袁承业宅申报为第三批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使县市级文保单位从4个增加到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