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危机传播论文 » 正文

主持人伦理失范现象及危害

2021-4-9 | 危机传播论文

作者:熊萍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随着生活空间和视野领域的广泛拓展,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深入关注和参与热情不断升温,危机事件给社会和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日益深远。在当前的危机传播中主持人伦理失范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及争议,如影响施救、贩卖悲情、愚弄欺骗受众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持人在危机播报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危害以及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其规范之道和应对策略。

一、主持人伦理失范的现象及危害

(一)媒体表现

1、主持人对事件当事人的伦理失范主持人对事件当事人的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漠视生命、贩卖悲情、影响施救,缺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等。案例1:警察蒋敏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10位亲人,但她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抗震救灾。当记者见到正忙碌的蒋敏时问道:“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蒋敏被问得说不出话,一出帐篷就昏了过去。案例2:2008年5月14日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废墟里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主持人对该救援人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却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身体的上方有一块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拍摄,主持人的回答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拿起话筒继续对着镜头播报。案例分析:主持人在以上新闻画面中似乎显得很专业、很敬业,却忽略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救人重于一切,救人第一才是最道德、最敬业的。

2、主持人对观众(听众)的伦理失范主持人对观众(听众)的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给观众(听众)一个有偏差的甚至是虚构的事实。二是在处理手法上“刻意煽情”或将观点强加给观众(听众)。案例1:在2008年某赈灾晚会上,某著名主持人含泪播报“救援人员发现一名妇女双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状趴在前面,身体紧紧护着婴儿,因为母亲的呵护,婴儿毫发未损。婴儿襁褓中有一份没有发出的短信,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如果你能幸免遇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不久其它媒体跟风报道,一则“母爱短信”在汶川地震期间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感动了无数人,不少人为之流泪,但不久该新闻被证实纯属虚构。案例2:在2008年的南方冰灾报道中,某主持人这样播报“,公安分局某副局长在雪灾发生后的整整13天里,一直待在火车站作指挥,每天工作超过20多个小时。”案例分析:案例1中的“母爱短信”来自网络,无署名,无新闻源,无现场当事人,描述存在多处离奇情节,主持人及其媒体没有认真核实而煽情播报,在整个“闹剧”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损坏了自身和媒体形象,更伤害并亵渎了公众真挚淳朴的感情。案例2中谈到领导“每天工作超过20多个小时”,这也就是说,这位领导每天睡眠只有两三个小时。其实这传递的是一种不人道信息,为什么不调配其它警力前来支援,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一位“好领导”呢?其实受众很清楚,这样的播报无非是想借灾害,借抗灾来歌颂、宣传、拔高某些人。危机事件中受众更渴望在有限的媒介资源中及时了解到事件本真以便科学指导自身的行动以减少损失。如果我们的播报总是用这些意义不大的信息占据媒体重要时段和版面,这是对受众信息需求的忽视。

3、主持人自身行为的伦理失范公共危机事件中,不少主持人自身行为失控,如作惊恐状,撕心裂肺地播报,声音里充满了绝望、惊讶,这无意中放大和传播了恐惧,影响公众情绪。案例:2008年5月16日某台主持人在汶川地震抗灾报道的直播中泣不成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时声音嘶哑,强烈的哽咽导致气息接不上来,抽泣时脸部几乎变形,整个节目声音断断续续,时哭时笑,这种缺乏情感控制的播报更多传递的是惊恐和慌乱。案例分析:我国危机传播的经验相对不足,尤其在危机报道的初期,个别主持人在情绪的控制以及在着装打扮上很不得体,如表情愉悦或惊恐,语调张扬,服饰华丽,化妆浓艳,这是对灾害的“失礼”,也是对受众的不尊重,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二)危害分析危机传播中主持人伦理失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持人和传媒自身形象的损坏。主持人伦理失范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媒体和报道对象、传播受众关系的破裂。在危机处置的人命关天时刻,如果主持人自恃身份特殊,抱着一种“傲慢”的心态,伤害受伤者,忽视救援者,欺骗愚弄受众,低估受众的审美格调,势必会受到灾区民众、救援人员和观众(听众)的反感,传播效果降低,其危害不仅波及社会和受众,对媒体本身的信誉也是一种“自杀”行为。①二是对政府执政形象的损坏。主持人是传媒的形象代言人、把关人,操控节目的进程;传媒同时也是政府的喉舌,政府通过媒体传达自己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说官方媒体主持人的声音就是政府的声音,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扩音”的功能。主持人一旦伦理失范,政府和传媒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权威性、公信力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个政府一旦丧失公信力,社会秩序就可能大乱,这直接影响政府执政基础的稳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将是社会性的。

二、主持人伦理失范产生的根原

主持人及其媒体在观念、行为上的失范是导致主持人新闻伦理屡屡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观念上的偏差1、错误的新闻伦理观新闻彰显的是客观、中立、自由和服务公众的职业理念。主持人的播报,一方面要报道一个相对真实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服务公众和社会,要引导社会向积极、稳定方面发展。当下一些主持人错误地理解新闻专业精神,认为就是不择手段地获取真相,报道真相;认为敬业就是千方百计“抢”独家新闻、“争”头条报道等等,与社会责任、伦理道德无关。这是对专业精神的偏颇理解,也导致了部分主持人播报中缺失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其实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并不排斥新闻的社会引导功能。主持人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首先应遵循社会一般的伦理要求,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如果主持人忽视媒体责任与社会责任,只顾抢新闻,那媒体的发展就可能走入歧途,媒体也将失去其引导矫正社会的意义。2、错误的商业伦理观传媒走商业运营之路是当前媒体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传媒商业化必然引发一些伦理问题。比如经济利润和社会责任,两者孰轻孰重?经济利润和社会责任两者的激烈碰撞可以说是当前媒体运营中显得尤为突出的矛盾,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严重冲突时,有的媒体及主持人就可能摒弃伦理道德,将社会责任让位于经济利益,一方面声称自己服务于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却不顾事实真相,不顾新闻传播自身的规律,从刺激、爆炸、低俗等角度切入事件,无原则地迎合受众,不择手段地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导致庸俗、煽情、冲动、拔高、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等报道不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