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国现代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栾贻信 沈传河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进而正在展开深入的讨论。借此我们也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是:社会生产力中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文化含量是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社会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首先要进行文化形态的转型。
一、社会生产力中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精神特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研究生产力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意识形态,也就是通过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形态的历史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这是马克思研究生产力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也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的一条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更是我们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特性应当坚持的指导原则。马克思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另一条思路,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和内在关系及其转化趋势。马克思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如对前者的研究那么系统,但他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构想却极为重要;而且与我们从生产力构成要素转化的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特性极为密切。所以,它是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特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力。
从生产力的这两大构成因素来看生产力,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生产力的人的因素(人及其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称为主体生产力;把物的因素(劳动资料)称为客体生产力,即对象形态的生产力。主体生产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称为“人们的生产力”或“诸个人的力量”),是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实现的体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由此,也可以把主体生产力分为体力性的主体生产力和精神性的主体生产力。作为客体生产力的劳动资料,主要是指借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力量;而作为客体生产力的劳动对象,马克思认为主要是以劳动为媒介的各种天然物质和原料所构成的“自然力”。因此,如果对对象形态的客体生产力进一步加以区分,又可以分为本质意义上的客体生产力(劳动资料)和更深层意义上的客体生产力(自然生态生产力)。就客体生产力与主体生产力的关系而言,从决定论的角度看,应该承认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决定主体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它们则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说不论精神生产力的进步还是物质生产力的进步,都是在二者相互依赖和转化中实现的。而转化的前提性条件主要不是客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主体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精神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不只一次地说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是以科学成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为前提的。
正是由于科学的发现和不断被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并成为物质生产过程的因素和职能,科学才和其他因素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从生产力的构成因素看,虽然社会生产力分主体生产力、客体生产力,但起主导性作用的是主体生产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根本的是人的生产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作为主体生产力的人,真正代表自身生产能力的并不是人自身的体力因素而是人自身的精神因素,这是从作为主体生产力的体力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关系而言的。从精神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关系而言,作为代表客体生产发展水平的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也是由精神生产力转化来的。就现代客体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作为客体生产力的劳动资料,特别是代表近代客体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机器系统,它本质上是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它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但它潜含的内容却是精神性的,可以说它是以物质存在的形式对人的精神性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正因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主要以人的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所以整个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自然的生产力的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代;以体力性的生产力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代;以客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代;以精神性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代,或者说以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志的历史时代。
具体说,蒙昧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然的生产力的发展;野蛮时代是以自然的生产力发展为主导、以体力性的主体生产力为辅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而人类发展到自然经济时代,人的劳动经验和技能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的手和脑还没有相互分离,劳动者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发展成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力量,所以它本质上仍然属于以体力性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近现代历史脚步声的到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社会的发展,主要不再以体力性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而是转向了以客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而且封建社会之所以解体、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诞生,实质上就是由客体生产力逐步取代和占有体力性的主体生产力,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引起的。
当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动向,这主要表现在,随着知识经济的曙光渐露,社会的发展正在出现以客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向以精神性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转化。这一转化虽然在总体上还没有到来,但已初见端倪。生产力自身发展所出现的这一新动向,有着极为深刻的人自身解放的意义。如果说客体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意味着人的手的解放、体力的解放的话,那么客体生产力向精神性的主体生产力的转化,则意味着人脑的解放,人的精神大解放。如果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类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自觉地统一起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它就会大大促进人自身的精神解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人自身生产能力的发展,或者说支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精神生产力。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的转型,就是在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来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