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文艺传播论文 » 正文

论述文艺传播发展过程和现状

2021-4-9 | 文艺传播论文

作者:王少青 单位:湘潭师院

现代传播学使用英语“C冶11训unication”一词用来表示精神领域的交往活动,通常译作“传播”。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甲的精神内容(知识、判断、感情、意志等)传播给乙等等,或者说,甲的动作、语言、记录等符号效果作用于乙或乙以外的他者’心,包含着人际沟通,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等多种涵义。文艺传播则是人类文艺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其所属组织、团体及社会群体等)之间通过特定媒介进行文艺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和反馈的总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广义的物质生产包括四个环节或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说明四者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中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而“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②,交换的内容和交换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决定的。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完整的交往、交换范畴,应该包括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广义)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物质和精神活动能力、物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变换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精神交换形式的一种,也是人类的文艺审美活动、文艺审美能力和文艺审美成果交换、流通和传递的过程,是文艺实践活动中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创造、互为主客体的过程,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文艺传播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文艺传播具有精神性与物质工具性。文艺传播是广义的艺术生产的一个环节,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传播的文艺信息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社会审美意识,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社会审美意识大多具有阶级性;同时,文艺传播的目的也是为了作用于接受者的精神世界,调整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文艺传播又是一项物质工具性很强的活动,文艺传播的文艺信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和物质载体,包括文艺符号媒介、复制媒介和传输媒介等;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引起传播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发展变化。文艺传播的物质工具性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科技的进步联系密切。

其次,文艺传播的复合性和完整性。文艺传播的文艺信息是创作主体创作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是精神性的审美意识与物质性的审美形式的有机结合,文艺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不可分离性;同时,文艺作品的文本与复制媒介,如书籍绘画的纸张、油墨、影片的拷贝,音像制品的录像、录音磁带等等是紧密结合的;第三,文艺传播过程及媒介也具有复合性和完整性,如一本文艺书籍的传播就需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印刷、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影视艺术片的传播则更是语言文字、摄影录音、剪辑合成、洗印复制、播映传输等许多环节和媒介共同努力完成的。所以,文艺信息的“失整”即“失真”—完整性被破坏即破坏了文艺信息的真实性。再次,文艺传播的审美创造性。文艺传播过程不是简单的文艺产品的交换流通过程,而同时是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过程,如文艺书籍传播过程中文艺编辑的锦上添花的编辑加工,出版印刷的精美印刷和插图装帧,发行流通中的绘声绘色的广告和播讲等;表演艺术家对原作的二度创造;翻译家和注释家对原著的传神译注等,都常常使原作大大增加了对接受者的感染力,其审美价值大增。关于文艺传播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在人类社荟的初始阶段,生产和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事实证明,在原始社会早期,精神生产和交往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尽管那时已有了意识和交往的初级形式,逐渐产生了原始形态的宗教(巫术),神话、艺术等,如洞穴壁画,彩陶纹样,图腾,狩猎舞和氏族起源的神话等,但这些精神生产和交往的初级形式都与物质生产和交往融为一体,并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真正的分工”,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及其交往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面且成为现实。”④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所致,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部门,不仅从物质生产和一般精神生产中独立出来,出现了生产思想和艺术的专门家,从而大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又使艺术天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使大多数人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其次,这种分工又使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变得间接模糊起来,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介环节;同时又使作为精神交往形式的文艺传播成为必要和可能。这种艺术交往或传播,既发生在精神生产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也发生在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各部门之间。

关于文艺传播的起源问题,普列汉诺夫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一步作了社会心理的分析。他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他们以一定的形象表现。不用说,有极大多数场合下,一个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把他反复思索和反复感觉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⑤列•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手段”,“每一种艺术,本身都有着把天们联合起来的特性。”⑥这就告诉我们,艺术从一产生就不仅是一种由现实生活激起的思想感情的渲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的精神交往和传播的媒介。

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和交往产生的“始因”,而且也是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的“动因”,“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而且每一个民族内部也是如此:“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明显的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普遍交往的发展又促使个人与世界,民族与民族间社会关系的建立和扩大,“地域性的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⑦因此要正确理解精神生产及其交往形式的发展和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从根本上还应从其与物质生产及其交往形式(包括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等生产关系形式)中去说明,尽管二者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平衡不成比例等复杂状况。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及其能力和成果交往形式的文艺传播也应当如此,文艺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就常常受到物质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水平和规模、社会分工的普遍程度以及分配、交换等所有制形式的制约,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如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分工的不发达和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等原始共同所有制形式,就决定了原始社会文艺生产,消费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具有宗教、历史、道德等精神生产及交往形式的不可分离性;文艺生产、传播、消费三者的不可分离(文艺生产者又是文艺传播者与消费者),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形式的集体性,综合性,即所谓“诗•乐•舞”三位一体。文艺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