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艺传播论文
作者:石艳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现代传播理论的研究证明,任何一种人类活动若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包括文学艺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具体传播行为有效的基础之上。因为“传播———作为社会构成的一种形式———促成意义的形成,而后者随着时间变成习惯化以后就提供了共同体验的基础,这一共同体验给了组织成员的组织形成行为一个情境。”①可见传播行为主体是人类活动价值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也是传播对象和受众之间达成情感交流的桥梁。所以传播者的多样性、丰富性显然更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推动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在思想禁锢极为严苛的清代社会背景下,面对扬州文学艺术活动的繁荣兴盛,若从传播学的视角对之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得力于当时文艺传播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文学艺术一直是作为在宦海仕途中沉浮的士大夫们自我享受的精神活动,其创作和散播局限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尽管创作者以此自得,将之视为社会精英的衡量标准,却在事实上造成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与接受能力之间出现悖离,加剧了“雅”与“俗”的矛盾。清代扬州文艺活动没有囿于此前文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单一传统方式,而是融合了一类新兴传播者———盐商群体。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的独特观念和行为从双向的角度影响了创作者和接受者,促进了二者的理解和融合,改变了文艺创作的目的和形式。所以清代扬州文学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应该说是与传播者的多样性,尤其是自身定位的明确性密不可分。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清代扬州文艺传播活动中盐商阶层之分析,探讨清代扬州文艺勃兴之因,并启发当代文艺传播活动。
一缔造适宜的传播环境
文学史证明,好的环境可以给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强烈的心理动机;鉴赏者也可因此形成愉悦的阅读心境和审美的阅读态度。正如传播学研究证实,“不同的传播地点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好的传播环境增强受众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受众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和愉快的情绪之中,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有利于信息的选择和接收。”②在清代扬州文艺传播活动中,我们有幸看到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盐商阶层积极介入塑造适宜文艺传播环境的过程之中,从而激发出创作主体澎湃的激情。
1.兼容的人文环境。“十年一觉扬州梦”、“人生只合扬州死”。自唐代以来,吴文化影响下的扬州自古就是一个与非主流文化艺术结缘的中心城市。及至“宋代以后的元、明、清时代,扬州更进一步与传统的文化疏远了,成了不得志不合潮流的文人的大休闲娱乐场。”③即扬州文化传统历来以强烈的批判性、高远的超越性、阔大的包容性、丰富的创造性为基本特征。这一文化特征在清代扬州盐商群体中获得了响应并进而促成了本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扬州盐商大多数并不是扬州人,他们是由来自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以及江苏各地的商人汇聚成的综合群体。”④其中尤以来自于信奉“贾名而儒行”的徽州商人为主。他们对于文学艺术活动异常热衷,“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⑤这种对于文学艺术的竞相消费之风是违背儒家崇尚俭朴之原则的,但是“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出现之前,人们一般会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之加以权衡。乾隆也因盐商竞相奢侈的文艺消费行为获得的实际社会效应(如刺激城市经济的活跃、增加就业机会),而对两淮盐运使尤拔世的指责作如下批示:“此可不必。商人奢用亦养,无如游手好闲之人,皆令其敦俭,彼徒自封耳。此见甚鄙迂。至于汝自不当奢华耳。”⑥除此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五蠹之一”恶名的重压下,以谋“利”为目的的中国商人为了生存更具忍耐力和包容性,长期的异地商业活动也促成他们必须主动与异质文化产生交流、彼此融合。而“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⑦的清代盐法让扬州盐商不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即可满足口腹之欲,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他们自然也是必然要将目光投向流行于此地以“高雅”为标志的文艺活动。引得南来北往的才人名士都愿意“骑鹤下扬州”,在自由轻松的乐土上交流思想,构成多样性的文艺生态环境。
2.优美的自然环境。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及至清代,这一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在盐商手上更是得到了推陈出新。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建设,在当时非常盛行。据统计,清代前期城外名胜26处,共39个风景点。⑧率皆商人自修其业,供奉宸游之所。”⑨盐商在造园时,一般都会重资延请名士设计,成就了“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美誉。园林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感悟天道,寻求功名之外的人生价值的寄情之所,后成为文人墨客表现审美观念的实物传播手段。扬州盐商在追捧“雅行”的同时也吸收了这一观念,如著名的马曰?和马曰璐、江春、洪征治家的小玲珑山馆、康山草堂、倚虹园经常会举办文人雅集和戏剧演出,且经费都由主人承担。与天地浑然一体的胜景客观上造就了文学艺术家开阔与高远的艺术心胸,忘却尘世的纷争和现实的困扰,通过与自然的交合去体会生命本真和自在意义,并无需为此付出物质代价、备受形体奴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学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本体的自由与解放。由此当我们今日来翻检清代与扬州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少发现世事艰难、悲苦交集的沉重,更多感受的是避世隐居、闲适自得、悠游山水的轻快。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盐商介入文学艺术传播活动的动机复杂,甚至也可能是进行自我夸饰、变相广告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扬州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以借助文艺活动提高自身形象为目的的清代盐商客观上具备了水平不低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他们在历史奠定的基石上进一步延续、深化扬州文学艺术活动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和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心境,完善和加强了文艺传播效果,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二引导先进的传播观念
在商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扬州,文艺创作者与盐商阶层之间形成了生产消费关系,并使后者成为当时文艺传播活动的“把关人”和“二级传播者”。和单纯的信息接受者相比,他们具有“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能力(其人的知识)、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等特征。⑩这也就是说,传播者因为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及个人品质的差异会使其中相对处于强势的人群对传播的内容选择、方式途径、效果影响起到把关作用。如扬州盐商的独特审美趣味和行为习惯就使得清代扬州文学艺术形成了颇具特点的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