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经济论文
作者:周全民 单位: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我市进位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张掖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的展示区、核心区和排头兵,其发展和建设具有示范性和标本性,应当为全市跨越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要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就必须坚持咬定项目不动摇,把抓项目、抓产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核心。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夯实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崭新局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张掖实际、具有张掖特色、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开辟绿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深化项目认识,突出生态特色
项目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市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的强力支撑。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核心是发展。只有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就业之本来加以推进,才能使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实力更加雄厚、民生更加改善、成效更加显著。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于河西走廊中心地带,是我市最主要、最核心的生态屏障,是西部内陆干旱地区内生态系统结构最稳定、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拥有极高功能和价值的生态系统。建好、管好一块湿地,就是建好一个自然污水处理厂,一处天然氧吧。因此,在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这个大背景下,尤其要突出生态特色,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把握项目争取的主动权。坚持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要素。一方面,牢固树立“积极保护”理念,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生态质量不退化,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坚持“有效利用才是更好的保护”,以建立生态经济功能区为总揽,以湿地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产业、现代观光农业为产业支撑,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打包招商、吸引外资,加快打造富有时代气息、体现黑河湿地特色的高品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紧盯大项目,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实现生态经济功能区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原则。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利用黑河流域湿地保护这个契机,争取并实施了“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甘肃黑河流域湿地恢复与治理”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建立重点湿地区域保护点9个,工程围栏48公里,封滩育草600公顷,疏浚水系40多公里,退耕还湿地3600亩,整理湿地近万亩,有效地促进了黑河流域上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目前,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由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复命名。特别是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建立,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张掖的发展融入了国家战略。这充分表明只有紧盯大项目,实现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只有密集的项目建设,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们以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科研与监测、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利用示范等工程项目为主攻点,加快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突出抓好“黑河湿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自然保护区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湿地生态博物馆建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九大重点项目的争取力度,赴省进京主动与审批部门对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进项目获批,力争多上、快上一批事关生态经济功能区发展的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湿地平台,推进产业发展
张掖市既是绿洲城市,也是戈壁水乡。全市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黑河。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充分考虑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文明之路,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一是利用“黑河湿地”平台、积极将生态、文化、社会等资源要素引入产业发展机制中,吸引多元化投资、嵌入周边产业经济循环,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广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对区域周边一些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突出梦幻湿地、黑河烟林、神奇丹霞、沙漠探险、绿洲观光、草原风情以及大佛寺、黑水国、总兵府、马蹄寺等历史文化特色,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会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产品,着力开发和推广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全面发挥保护区在保护、科研、教育的作用,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和生态旅游的景点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增强人流、扩大物流,拉动保护区种养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使黑河流域内以水为主线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健康养殖基地和生态林业基地,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高效优质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建成集生态、观光、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生态示范区。
四是积极开展恢复、保护和利用等工作。恢复是保护和利用的基础,要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手段,扩大水域面积和提高生态功能。保护要从依法管理和扩大植被入手,双管齐下加快建设速度;利用要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事业和旅游事业,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当前,重点要加快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建设和沿祁连山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水污染治理、大气治理工程。对保护区内受损淡水湿地进行适度人工修复,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落实污染物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重视人才培育,提供智力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强化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注重高端管理人才培养,加大培训的工作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管理人员交流机制、组织管理人员参观考察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等途径,拓展视野,转换理念,增强管理者队伍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团队意识。注重技术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到自然保护区发展自我,为促进保护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随着保护区的发展,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已日渐突出。下一步,通过继续教育、内部传帮带等形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熟练的专业技术干部,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