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会生态论文
作者:孙红梅 单位:江苏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当前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和空间组合,这是社会生态学的社会学方向;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社会行为,这是其行为科学方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这是其人类生态学研究方向[1]。传统生态学属自然学科研究范畴,其主要解决涉及国计民生,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等。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时至今日,人类对于环境及社会本身的影响愈加明显,也越来越巨大[2]。因此,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把人类自身看成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加以统筹考虑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人类无疑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之一。而在各种社会生态环境里,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则直接扮演了主角。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阳光体育是继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我国学校体育方面应运而生的又一重大举措,是为了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在身心健康,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所作出的极其重要的活动[3],可以将其视为是实施“健康第一”为宗旨的新课程标准后的相应配套活动。从阳光体育这几年的实施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在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将“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而忧则在阳光体育举步维艰,或虚有其表,效果令人堪忧。作为一项影响我国数亿青少年学生的重大举措,我们不妨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入手,探析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热点命题。
1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阳光体育内涵
维护社会生态平衡需要我们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在确立以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前提下,开展我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4]。从社会生态学的理念上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我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我国现行的阳光体育运动其实质即在于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教室,在户外享受阳光与空气,在每日一小时的身体运动中,促进自身的和谐生长,使身体与心理同步发展,最终达到身心平衡发展的健康目标。由此养成青少年运动参与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社会生态学理论,阳光体育涉及到人类(以青少年为主体)———体育(人类群体社会活动)———环境(明媚的阳光与新鲜的空气),这些自然、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完美结合,最终将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一系列新的适应,即身心俱健,亲近自然,和睦同学间关系,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有了良好的新体验。三者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的内涵表明了应以哲理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语意来表述阳光体育深层而宽广的状况。
2从社会生态学视角透视阳光体育的效能
阳光体育活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从提出到具体实施,处处体现了教育者关心学生和谐发展这一特定的视角[5]。青少年学生是我国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健康、和谐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解决好广大青少年学生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势必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宗旨是并行不悖的,两者的中心议题都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教育的应有效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乏善可陈,以至于连续十多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出现逐次下降的态势,这对于我国学校体育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学校体育肩负着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传承人类优秀运动文明;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运动,认识世界,适应社会,促进学生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面对如此艰巨的社会重任,我国学校体育已经不堪重负,而阳光体育运动的适时推出,则从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学校体育,使得学校体育在新的历史时刻,重新找回自身应有的位置,实现自身既有的社会功能。
3社会生态学视角下阳光体育面面观
目前,阳光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仍是个难以琢磨的环节。作为一个新加入的学校工作范畴,各个基层学校在具体落实、运作中,仍处于摸索之中。总体上看,其推进工作遭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这其中社会阻力巨大。所谓社会阻力多来自于学校之外,来自与学生家庭与相关的社会评价机制。首先,从学校体育所处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来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庭对于学生的期许多为学好各门文化课程,顺利通过高考,获得进入大学的许可证。因此,学生的文化课学业成绩是家长所关注的,其他均为文化课学科成绩服务,而一旦有其他干扰因素介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课学业成绩,家长们则多会慎重加以权衡,然后依然以文化课学业为重,摒弃一切干扰。所以,学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多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旦家长们认为,阳光体育在时间、精力、注意力等方面过多吸引了孩子,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则势必要求学校、老师及孩子本人在学业与阳光体育之间做出明智选择。目前许多基层中学的毕业年级,特别是高三年级,取消体育课,取消课间阳光体育就是典型例证。其次,从学校体育所处社会生态的另一层面———社会舆论看,社会舆论在衡量学生及学校成功与否时,高考成功与否成为一个重要标志。目前,虽然很多事实验证了,每天参与一小时锻炼,其学习效率要大于没日没夜看书学习的效果,但实际运作时,学习又成为当仁不让的首选,而阳光体育则有可能让学生分心分神,影响其学习效果。最后,社会及家庭的期待势必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诸多压力最后会聚焦于学生,使得其无处遁形,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阳光体育,甚至对阳光体育运动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试想,当学生带着消极情绪参与阳光体育,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阳光体育方面浪费过多的时间、精力时,其阳光体育要么会流于形式,要么无果而终。而当阳光体育的主题———学生本身对阳光体育敬而远之、退避三舍时,阳光体育则将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