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低碳经济拓展论文
本文作者:姜霄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1导论
纺织行业是中国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是加速纺织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到强国转变的需要,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目前,我国纺织行业耗能和排污总量较大,有关资料表明,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4%、8.5%和10%;而印染和化纤作为纺织行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仅每年的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6亿多吨。因此,节能减排、尽快实现纺织业的“绿色转身”就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作为河南的传统支柱产业曾在上交利税、出口创汇、解决就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省纺织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面对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有必要认清本省的经济状况,分析本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位置,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中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实现低碳产业的重要途径是降低碳排量及能源消费量。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碳排放机理。王中英(2006)、杜婷婷(2007)等人研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EKC)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碳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遵循倒“U”曲线关系和“N”型关系。(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3)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演进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主要代表有张德英(2005)采用系统拟真的方法对我国工业部门排碳量进行了估算,分析工业部门碳源排碳系统要素间的反馈互动机制,利用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的建模手段建立工业部门碳模型,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达到对排碳量估算及预测的目的[1]。王雪娜总结了目前能源类碳源排碳量的研究现状,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系统思考及系统仿真的机制及其先进性,指出了其在能源类碳源排碳量测算问题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针对社会能源类碳源排碳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类碳源排碳进行了分析和建模[2]。马忠海估算了我国煤电能源链、核电能源链和水电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并对水电站水库水体在不同季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实际测量。徐国泉等人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3]。谭丹等(2008)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纺织业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以新能源的开发、传统能源的高效应用和减排技术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优化资源利用,助推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的开发为出路。由此可见,能源消费、生产技术、相关政策、低碳环境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能源消费
纺织业是高能耗行业,它的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资源有极高的依赖性。能源的供应能力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的能源储藏量非常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煤、电、油、气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能源、原材料缺口不断放大,拉闸限电情况时有发生,能源瓶颈的影响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纺织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能源、原材料供给情况恶化,加重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近60%的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紧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是能源的短缺和价格的飞涨,另一方面,能源的消耗也相当高。以河南为例,2010年前4个月,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4736.6万吨标准煤,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超17%。其中4月份,全省工业能耗1215.1万吨标准煤,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前和2009年经济复苏开始明显显现后的单月消费水平基本相当。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消费的高速增长,2010年一季度全社会电力消费增速高达32.8%,电力供应紧张,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供应的矛盾。而纺织服装业作为河南能源消耗量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还在采用传统的热处理工艺,水、电、汽耗用量极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就成为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
2.2生产技术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其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高科技纺织产品的研发应用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高新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纺织业由使传统手工操作到机电一体化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自动化和品质控制技术,解放了劳动力,使纺织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其次,从原料资源方面来看,生产技术的发展,使纺织服装业由过去单纯依靠天然纤维,转变为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与生物纤维复合化发展的结构。纤维制造业在对传统设备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将天然纤维、常规纤维和新合纤维进行组合和创新,开发出各种人造丝;利用各种织造技术,生产出外观新颖的面料;再运用先进的整理技术,提升产品抗静电、阻燃、抗菌等性能,整体技术向高速化、超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再次,从应用领域方面看,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使纺织服装产品从单纯的生活消费,扩展到了产业消费、装饰消费,形成了生活用纺织品向功能化、保健化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向体系化、配套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些都强有力的带动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纺织工程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水与国外先进水平依然相距甚远。从产业链前段看,纺织纤维材料制造量虽然比较大,但高端纤维少、中高端面料开发不够、纺织产品中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似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旗号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纺织业必须重视低碳技术和无碳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带来上下游重大节能减排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加速与“低碳时代”接轨、实现“绿色升级”,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