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历史研究论文
作者:杨薪燕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一、明朝的货币金融制度与政策
在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货币金融在各个方位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货币本身的变革运动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反映,是社会是否发达或者发达程度多高的外化物。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以往朝代的经验,发行了宝钞,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宝钞货币金融体系。为了保证这一整套的货币制度与政策的不断推行,也为了保证制度实施的顺利,这个时期,国家开始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但是这个时期国家的努力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大明宝钞贬值的速度很快,慢慢地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与此同时,在唐朝宋朝以来就实行的货币,也就是白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逐渐地活跃起来,慢慢地成为明朝的主导货币,这个时候,明朝国家就迫不得已地颁布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承认了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唐宋以来就取得一定货币地位的白银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后崛起,最终成为主导货币,明代国家不得不以法律形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白银货币化的完成导致社会商品经济、价格衡量尺度和货币信贷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钱庄、信用票的普遍出现和兴起,这些新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家与社会在诸多方面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动。货币金融制度,也可以叫做币制,主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1]。通常意义上,货币经济学认为国家货币制度主要由确定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确定流通货币种类、规定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等要素构成,具体到中国的货币流通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货币金属的规定、有关货币单位的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金准备制度等。
二、明朝货币金融发展变迁
1.明朝货币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大明宝钞。明代的货币形态繁多,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货币形态,明代基本上都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流通范围最广且占据主导货币地位的货币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大明宝钞、铜钱和白银。在国家发行大明宝钞之前,也没有颁布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证明元钞已经废除,还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使用。在洪武七年,明太祖已经开始计划着印发大明宝钞,在这一年的九月份,朱元璋开始设置宝钞的提举司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机构配置了管理人员。铸造大明宝钞主要是因为明初国家鼓铸铜钱铜料不足,需要民间输铜助鼓,甚是劳民。明初铜料匮乏是决定造钞的重要原因。另外,频繁发生盗铸私铸现象。还有铜钱制作材料比较粗重,携带不方便,使一些远程贸易受到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以往的历史上,宋朝和元钞都出现过印制纸钞的现象,也可以效仿。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建国的时候,国库的金银相对比较匮乏,财政开支比较窘迫,印制纸钞可以弥补金银的空缺。如果站在货币金融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大明宝钞———纸币是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只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纸币,纸币的产生、流通都需要有充足的状态。大明宝钞与元钞的宝钞一样都是纸币,就纸币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两种宝钞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元代的宝钞是可以兑换纸币的,主要是丝银为准备金[2]。但是,明朝的宝钞这种货币,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是在国家强制下进行发行和使用的。在性质上,元钞属于管理货币,大明宝钞是属于不可兑换纸币。不论是铜钱还是白银,它们本身属于商品,具有一定价值,在性质上是商品形态的货币。
在大明宝钞发行的初期,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财政问题。于是,在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宝钞在一定时期内的流通得到了短暂的稳定。在稳定了大约二十年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性条件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明代国家货币制度中纸币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缺陷,大明宝钞行用不久就出现贬值的情况。而大明宝钞出现的数量最为巨大的时候在永乐年间,这个时期的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军事方面,比如,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北京城的营建等等,这个时期的货币支出数量巨大。此外还有国家大兴土木的费用以及供皇帝贵族享乐的费用等等。这就可以说明,这个时期的货币金融是为满足军事性开支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不兑现性纸币,而不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商品经济对货币的真正需求。历史证明,基于国家财政需求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没有不发生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朝初期的这种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都是财政型的,也有一定的信用型性质。而明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经济方面的理念,也不明了货币金融方面的原理,调整物价的政策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
2.夹缝中生存的货币———明代铜钱。在明朝,国家流通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制钱、古钱、私钱。在铸造“大中通宝”之前,朱元璋曾在至正十七年铸造过银钱“应天通宝”,面值为一两至一钱不等。随后有“大中通宝”,这个货币在历史上流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种货币的面值在中国货币金融历史上是比较奇特的一种,在计算的时候是四百为一贯,单位的换算一直令专家和学者费解。有专家猜测是因为这种面值规制大概与当时铜料缺乏有关,因此采用短陌计值。之后,在洪武元年铸造了“洪武通宝”,但是这个时候并不表明“大中通宝”不再流通,一直到洪武四年才结束。在货币上,有的是成套的那种方孔圆钱,但是大小都不一样,种类也比较多,版式也不相同。自洪武皇帝铸造“洪武通宝”至弘治朝,明代国家为了维护大明宝钞的流通一度中断铸钱。除此之外,明朝还存在一些较少的金银钱,但是其主要的用途是陪葬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流通的领域,主要承担着通贷的功能。明朝国家制造钱币的数量比较有限,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较多的就是唐宋的铜钱,铜钱参与金融市场的流通,就表明了明朝在铸造钱币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明代国家一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铸造制钱铜料缺乏。铜料缺乏这种情况,在吴王时代铸造大中通宝钱时就已经存在[3]。在明朝中期之后,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比较盛行,国家相关机构铸造铜钱的材料相对缺少。虽然在万历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国家铸造铜币的数量跟着增加,但是,这期间国家铸造的货币仍旧是有限的。明朝每一个皇帝在铸造本朝制钱时,均规定与先朝旧钱相兼而行,以旧钱济本朝铸钱铜料之不足,形成明朝货币政策中的传统政策。明朝期间在使用铜币的时候,民间私自铸造铜币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私铸问题,国家一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处理措施,在一些情况下只好任其发展。明代国家官铸制钱滥恶不堪,给民间私铸树立了示范效应。明代前期,制钱铸造精少,私铸现象明显较为少见。嘉靖以后,制钱质量滥恶之极。虽然如此,明朝的铜钱在整个国家货币金融体系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事实上,这个地位又相对比较尴尬。在宝钞盛行的年代,铜钱一直受到压制,甚至还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宝钞被废除之后,铜钱使用开始恢复正常,但是这种状况很快又被白银打压下去。因为铜钱本身的价值相对比较有限,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铜钱在金融市场上只能充当数额较小的贸易的币种,而民间私自铸造铜钱不断地扰乱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这样一来,铜币作为辅助的货币的功能也在不断地降低,这就导致铜币很难成为国家的主要的货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