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建设发展经济论文 » 正文

城镇经济效益创建评析

2021-4-9 | 建设发展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张丽娥 王青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直以来,小城镇建设的问题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孔祥智(2001)指出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规模普遍偏小、资金短缺等问题。段炼,张德仓(2007)提出了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对策。李秀香,黄梓桢(2009)强调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小城镇建设本身的研究,而对小城镇建设的效益问题却没有涉及。只有少数的学者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许先珠,2009),却并未对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的关键,研究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地区分布规律,最后得出了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差异和工业生产力与产业结构两者要平衡发展的结论。

一、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内涵

经济效益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但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解释却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经济(或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它反映了投入或所费经济资源与产出或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即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之间的比较。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小城镇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体现在于小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城镇的建设是依据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只有一定阶段的完成,从长远看,小城镇的建设是没有完成的,而是始终处于建设中,应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只有这样,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眼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静态经济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和绝对经济效益等。

二、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影响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拟用因子分析模型,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综合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以后各地区制定小城镇建设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因子分析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的原则,在对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9个指标组成的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X1: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元/人)X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人)X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X4: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元/人)X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X6: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7: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X8: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9: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1.变量的检验。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9年16市的小城镇数据,见表1。由表2知,KMO检验结果为0.668,大于0.5,巴特利特球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根据判断标准知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主因子。分析图1可以看出因子X1第一主因子F1在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载荷),这四个指标主要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宏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51.892%,可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五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工业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28.084%,说明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命名为“工业综合经济实力因子”。

3.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得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在两个主因子上的估计得分,以每个主因子在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见表4)为权重,乘以相应主因子上的得分,得出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F。与因子X2,以及因子X2与因子X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比较大,而因子X3、X4、X5、X6、X7、X8、X9之间的特征值差值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保留两个因子将能概括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由于明显的拐点为X3,因此提取2个因子(定义为F1、F2)比较合适。综合得分在零以上的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其余9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其,济南市与青岛市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高,而枣庄市与菏泽市的综合得分最低,即两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低。

(三)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两个主因子F1、F2的得分信息将山东省各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了分类。本文将16地市分为3类,济南市与青岛市为一类,东营市为一类,其余14地市为一类,同类地市之间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聚类分析可知,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可分为三类,各类特点分析如下:第一类为济南市和青岛市。两者综合得分均在1以上,说明两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很高,但在F1、F2上的得分却不同。济南市在F2上的得分较高,说明济南市的小城镇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而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一般。青岛市在F1上的得分高,说明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宏观经济效益较好,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对较低,利用表1的原始数据得知青岛市在指标X6、X7上均低于济南市,说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度相对较差。第二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不高,为-0.1339,但在因子F1上得分却很高,说明东营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虽然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小城镇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很高。值得关注的是其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当低,排在全省最后一名,结合原始数据的指标X6、X7可知东营市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正是因为东营市的这种极端的状况才将其划为单独一类。第三类为其余的13市。在这十三市中又分为两小类,淄博市、烟台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第一小类;枣庄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滨州市、德州市、菏泽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经济效益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第二小类。在第一小类中,只有烟台市在因子F1、F2上的得分均为正,比较均衡,其余的淄博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在因子F1、F2得分上一正一负。在第二小类中,在F1、F2的得分上有四个市全为负,其余四个市一正一负。总的来说,这13个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两因子F1、F2上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另外,在这13市中综合得分在-5以下的为枣庄市与菏泽市,说明这两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