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当代海洋经济论文
本文作者:张小英 陈东景 单位:青岛大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山东、浙江和广东3个沿海省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并于2011年相继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使这3个省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规划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这对科学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1三大海洋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鲁浙粤3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均从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入手,在制定各自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提出要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着重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具体任务,制定了保障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措施和途径。3个海洋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表1“空间布局”一行中,山东省的“一核”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浙江省的“一核”指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所在区域;广东省的“一核”是指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显而易见,这3个区域都是各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2三大海洋经济规划的相同点
2.1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鲁、浙、粤3省一直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具有优越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十二五”我国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期,沿海省市更是发挥其在经济实力和交通枢纽等方面的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继续起带头示范作用。各省规划相应提出了加强与日韩、东北亚、乃至东盟等地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在政策上给予税收、进出口优惠等先行权,争取实现海洋技术、资源、交通、旅游前景共赢。
2.2强调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辐射连带作用
鲁、浙、粤3省都是我国经济大省,在海洋规划中都充分分析自身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统筹和科学布局,分别有着核、极、圈或带的战略布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规划的作用正是要通过这些核心建设,推动极、圈、区的发展,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开发开放;腹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海洋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好的依托,反过来推动、促进核心区的发展,通过优势互补与辐射连带作用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2.3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3省在规划中都反复强调对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包括调整传统第一产业,加强油气等资源勘探能源产业,统筹发展滨海旅游业、盐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业等高端新兴产业。现代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协调统一性和高性价比性,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产业的合理布局不但对经济发展有深刻意义而且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4更加重视资源承载力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3省的战略定位中均包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在规划中提出加强防灾减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检测系统,提出要高效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保护滨海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同时,3个海洋规划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上都采取循序渐进式,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理念。它们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短期2015年和相对长期的2020年发展目标,有助于在发展过程中回顾总结和做出必要调整,稳步贯彻落实发展目标而不易出现操之过急或为了追赶不切实际的指标而破坏海洋环境、浪费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的利用强度与时序越来越合理,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5强调金融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在税收方面,3省都提出了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在融资方面,3省都强调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各大地方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也都指出会加大海洋金融投资力度,优化海洋金融资源配置。浙江的国税新政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开采油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中国海运称将投200亿助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广东还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向华侨、国外银行贷款融资。金融体系的支持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3三大海洋经济规划的侧重点
3.1山东蓝色经济区规划的侧重点
3.1.1突出陆域经济依托
据初步核算,2010年山东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地方财政收入1183.8亿元,占全省的43.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557.4亿元,占全省的4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4.9亿元,占全省的41.5%[1]。山东半岛强大的腹地经济优势为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优越基础。山东海洋规划因此十分注重发挥和利用腹地优势,明确提出要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相连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优化海陆空间布局;同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蓝色经济区规划也存在重叠,指出要妥善处理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关系,重新组合、调度、配置两大经济区域内外各种发展要素,对外吸引要素流动形成洼地效益,对内错位互补、优势互促呈现要素叠加效应,实现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2]。
3.1.2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山东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超过60%,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拥有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海洋实验所等18处,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山东在蓝色经济区规划中不断强调要利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和高端海洋产业,在发展原则中突出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在发展目标中提出2015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资助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规划的每一条纲目中几乎都可以体现山东海洋规划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视。
3.1.3强调海洋文化产业
山东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其海洋文化拥有6500年的历史,潍坊风筝节、烟台葡萄酒庄、青岛奥帆赛、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国际海洋节等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海洋文化,特色鲜明。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海洋文化品位,利用滩涂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海洋第三产业规划中,指出应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全国重要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深刻挖掘海洋人文资源内涵,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