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论文 » 正文

现代小说观念的引介及思考

2021-4-9 | 现代小说论文

作者:冒建华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鸦片战争后,晚清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工业文明如潮般涌入中国。同时,晚清的知识者也以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在西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诱使下,西学东渐一时蔚然成风。到“五四”时期,西方现代化的理念已经浸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文学领域,受西方现代文学理念的感召,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小说创作理念随着人的觉醒,走向更为自觉的时代,呈现出亘古未有的新的价值趋向与审美向度:一方面“不再视小说为史传的附庸,把小说从历史中真正拉了出来”,“不视小说的‘载道’的工具,肯定了小说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1);另一方面,小说观念既要面临着对传统中国小说创作理念的悖反与回避,又要因袭旧小说创作中的优秀因子,保持着独具特色的创作取向,使“五四”小说理论既与世界相融合,又具有本土化的独到特色。因而,中国现代小说观念始终在破与立、救赎与皈依之中铿锵推进,在小说价值的破裂与重建之中,寻求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与精神归宿。正如郁达夫所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小说,与其说是‘中国文学最近的一种新的格式’,还不如说是‘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比较的妥当。”(2)无疑,在“五四”小说观念中,“中国小说的世界化”与“世界小说的中国化”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特征。

一、中国小说的世界化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现代小说理念的完善是通过“瓦解传统”来实现的。由此,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世界化及其观念的形成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游移于传统于现代之间,到认同西方小说观念,到运用西方小说观念,最终达到中国小说观念与世界小说观念的趋同,并纳入同一轨道滑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理念对于传统理念的反构与重建,无疑是得益于西方世界文学理念的引介与融入,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小说走向世界化,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五四”现代小说观念中,位居主流的是其短篇小说观。191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小说课讲演稿《论短篇小说》中,其论及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时,受西方小说观念的灌注与启发,对短篇小说进行了新的界说,但并不是一般性西方小说观念的汲纳,而是站在“世界化”的立场全方位接受。他的界说源自两个方面,“(一)‘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二)‘最经济的文学手段’”。(3)他这种小说观念无疑是对世界小说观念的对接,并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小说一方面,自十九世纪中段以来,最通行的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竟是绝无仅有的了。所以我们简直可以说‘,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4)同时,胡适也强调了小说的独特之处,这对于中国小说观念向“世界化”进一步转化有促进意义。如在写人方面,他提出“做小说的人,……要用全副精神替书中人物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做‘短篇小说’的人,格外应该如此”,(5)肯定了小说必须写人,而且全力以赴地刻画人物形象。胡适的小说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摄取异域小说观念的营养,以高瞻远瞩、韬光养晦的视野,把中国小说观念从稚嫩向成熟推进,使中国小说由文言真正开始向白话过渡,在现代小说的立意、结构、细节、人物、历史等方面输入了异质元素,也为其他小说理论家对小说观念的现代演进之思考及为反封闭体系的传统小说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利器。

二是中国小说对西方“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元素观念的引进。这种小说三元素观念源自美国的文艺理论家哈米尔顿的《小说法程》和柏雷的《小说的研究》。成立于1920年的清华小说研究社在《短篇小说作法》一文中,最早对中国的小说作法进行过具体论述,选取三元素小说观念作为建构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理论支点。关于布局(情节)。清华小说研究社首先对布局(情节)做出明晰的定义,即“布局是关于人物的事实上有转机的结束”。(6)他们把布局(情节)分为六种:“惊奇(Surprise);问题(Problem);神秘(Mystery);情感(Emotion);对照Contrast);表象(Symbo-lism)”。(7)关于惊奇的布局,就是用健全思想之训练去创造一种纯正的惊奇,但又要归于自然结局;关于问题的布局,他们认为问题应从背景表现出来,把事后的影响表现出来;关于神秘的布局,他们认为布局愈奇愈好,但必须是合理的;关于情感的布局,他们认为要表示安置,人物与事实,全都接受主观情感的色彩;关于对照的布局,他们认为人物的对照可作相对的环境与事实的根基;表象的布局是要明明白白的给人家教训。

清华小说研究社认为“一个好的布局具有下列之要素:(甲)简单Simplicity……(乙)诡辩Plausibi-lity……(丙)创意Originality……(丁)焦点Climax……(戊)兴趣Interesting”(第二卷第123-125页),关于布局的发展,他们认为有三种的特别的布局的渊源,即“(甲)人物的……(乙)剧情DramaticIncident……(丙)印象主义”。(8)由此,可以看出清华小说研究社关于“西方小说三元素”之一“布局”(情节)的论述,重点强调戏剧化的小说创作,这是对西方小说观念的回应,对西方小说观念的紧密追随,从基本范畴到整个体系全都为我所用。中国戏剧评论家、文学史家赵景深就用此观点分析了莫泊桑的《软项圈》,从形式研究着手对情节进行诠释,趋向中西小说观念的互融,同时推动着中国现代小说观念向多向发展,为20年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言说。

关于人物。清华小说研究社主要研讨了人物与表性(CharacterandCharacterization的内涵)。表性的人物是重显人物的个性,而表样的人物则是类型化的,这实质是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就是清华小说研究社用外观来解释内部的思想与精神,并且内部与外观并用写人物的特性,使表性格外有力。谢六逸在《小说作法》中认为,“人物和事件,为构成一篇小说所不可少的。有时由人物中生出事件,有时又由事件生出人物。就中以描写人物为全篇之骨的尤多。描写人物是一件难事,好小说便是善于描写人物”。(9)而茅盾关于《人物的研究》的理论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首先他从写实主义文学和理想主义文学的划分来离析人物的二类型(10):“或为写实的,或为理想的。”其次,他把人物分为静的人物与动的人物。他认为“小说中人物有自从开篇的时候便已是一个定形,直到书终而不变的,叫静的人物,有自从开篇以至书终,刻刻在那里变动的,叫动的人物”。(11)按照茅盾的理解冒险小说的人物大都为静的人物,社会心理小说人物大都为动的人物。第三,茅盾更重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把人物分为“说话的”、“在场的”、“提及的”三类人物,从职业、阶级、性、特种人、民族与地方等论述人物的特性,见解独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