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女性学论文
作者:杨雪云 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一、女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女性学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现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中国的女性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女性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多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包容性等特质,充满着对传统思维的质疑、批判与颠覆,往往能够促发与引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与发现,正因如此,女性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已经逐步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人文、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之中,并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确定“女性学”为高校新增专业,2009年,女性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1—2010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首次提到“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社会性别意识,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专业”等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中国内地已有六十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各类女性学课程,在这些学校中,本科层次设置120多门课程,研究生层次有40多门,博士生层次课程约3门。至此,女性学不仅纳入我国高校主流教育视域而且呈多层次、多形态存在与发展态势,既有本科通选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有硕博研究生学位课程,女性学在中国高校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二、女性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女性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与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理念存有着密切关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迁要求女性学必须对社会变迁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做出探究与回应,并对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与性别意识有关的困惑与难题作出澄清与解答,为此,女性学课程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课程建设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整合师资队伍,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充分运用,更为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而言,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目前高校女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及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限制了女性学学科价值的发挥。这里所说的教材陈旧并非指其出版年份久远,而是指教材编写理念、框架结构、具体内容安排缺乏变化。尽管目前出版的女性学教材有多种,但大多框架结构相似,内容重复雷同,不能很好体现与发挥女性学学科视角的优势与价值。现有的女性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运用模块式模式,也就是先将女性的社会生活划分成不同领域,然后再根据女性在不同社会领域的处境讨论女性问题,女性学内容结构的这样一种安排固然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女性的问题所在,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总有一些与女性密切相关乃至极为重要的问题很难清晰地划分它所分属的领域,由此所造成的内容疏漏不能不说是女性学教学的一大憾事。女性学学科价值在于它的多元化多学科视角所带来的独特与敏锐的洞察力,女性学考察女性社会处境,解读女性问题,但它对女性的关注与分析又必然涉及到女性与男性、妇女行动与制度安排、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生活场域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女性学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性视角犹如社会生活的广角镜,帮助人们多向度地洞察透视社会生活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女性问题。女性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女性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性别意识,养成社会性别自觉,掌握社会性别理论方法,反思与批判社会性别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女性学学科优势的发挥需要依凭的一个重要平台便是女性学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然而,从当下的多数教材来看,并未能与社会的快速变迁与深刻转型保持同步,女性学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女性学学科的独特视角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女性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思维能力、拓展学科视野的功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淡化了女性学的实践特性。社会实践性是女性学与生俱来的特质。从大学教学理念的变迁来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并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普遍理念,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女性/性别理论与教学的发展,女性学课程体系也需要做更多的实践探索。从当下高校女性学教学手段与方法来看,从本科的通选课程到专业课程,再到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大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尽管从形式上来看,高校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这往往仅限于将原有板书改为PPT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些视频图像,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形式的变换,并未有实质性的变革。当下高校女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是淡化女性学学科实践性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淡化女性学学科实践性所带来的后果。女性学教学偏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全面反思与深刻解读,在象牙之塔中接受的学院式理念在面对现实的巨大冲击时往往极为脆弱、不堪一击。
三是教学团队松散,不适应女性学多元化视角的课程特质。女性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女性学学科研究对象几乎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均能发生关联,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交叉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呈现的开放性。女性学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队伍应当是由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唯有如此,方能使女性学这一学科在围绕女性学学科主旨的前提下,在揉合不同学科研究动态、前沿成果和热点问题的同时,通过不同的形式与渠道向学生传授女性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女性学在开放式的平台上不断创造高质量的女性学知识,产生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不断激发高校师生对性别问题与时俱进的思考与探究。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女性学教学队伍来看,能达到以上师资队伍要求的高校实属少之又少,各高校的女性学授课教师知识背景迥异、理念参差不一,对女性学知识的传授只能局限于一己的相对狭窄的学科视野,这一现实困局大大制约了女性学多学科交叉性开放式学科特点所带来的优势。
四是教学理念、课程定位不一,带来性别理念的困惑与冲突。高校女性学课程既有本科通选课程和本科专业课程,也有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从女性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来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女性学课程教学并不存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相反,它们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传达性别理念的具体形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以及教学绩效的具体考核方式与标准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就高校女性学教学的现状来看,通选、专业与学位课程在教学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侧重以及教学绩效的具体考核方式上,还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不一、课程定位不同等方面。由于女性学理论本身充满着对传统思维观念的质疑批判与颠覆,所以既便是那些受过其他高等专业训练、有着良好专业背景甚至自认为非常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也往往陷入传统社会性别的泥淖而全不自知。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在女性学的课堂上传达具有偏差的性别意识,一方面强调女性的独立与自强,另一方面又宣扬“留住男人的心必须先留住男人的胃”、“美丽是女人最好的武器”等观念的现象,使女性学直接沦为传统性别意识的传声筒,完全走到了女性学学科主旨的反面,同时也给学生在性别意识建构与识别方面带来困惑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