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医学心理健康学论文
本文作者:孙莉 谢红涛 王政科 何敏慧 徐巧萍 冯永林 扬佩娣 孙皓东 王祖承 盛尤荣 李虹 单位: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寻求心理帮助的需求也明显上升,为此近年众多的专科及综合性医院先后开展了医学心理咨询机构。为了解全市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现况,更好地为规范发展医学心理咨询事业提供依据,我院和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受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控中心委托,对全市70家开展医学心理咨询门诊随机抽取40家进行门诊执业资格、从业人员、环境状况、心理问题诊断治疗相关流程、咨客情况等相关内容作了现场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在全市70家医学心理咨询门诊抽取40家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1.2.1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成立时间、执业范围合法性及门诊每周开设时间。
1.2.2设置情况:包括人员方面的职称、专/兼职、培训方式、人员配备,环境方面的诊室设置及布置、宣传方式。
1.2.3流程情况:包括门诊建卡、写卡模式、费用结算、来诊方式、初复诊时间设置、诊断及治疗情况。
1.2.4咨客相关情况:性别、年龄差异,心理问题及相关行为。
1.3调查方法
将调查内容设计成表格与问卷相结合的调查表,调研人员统一培训后,逐一上门调查。调查时间为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调查结束后将有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因一家机构在调查时已关闭,另一家与其他医院合并,故本次调查有效资料38份,其中区精神卫生中心9家(24%),综合性医院18家(4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16%),其他专科医院5家(13%);具有执业资质的有30家(79%);机构创建时间≥20年3家(8%),10~19年14家(37%),5~9年8家(21%)≤4年的13家(34%)。38家机构中每周安排咨询时间≤1天17家(45%),每天均开设门诊的16家(42%)余下5家为每周开设门诊时间2~5天不等。
2.2从业人员及环境设置
38家机构中从业人员共157人(医生115人,护士27人,其余15人为心理评估师与治疗师等相关人员),医生中高级职称54人(47%)、中级职称61人(53%)。门诊医生专职者12人(10%),精神科兼职者72人(63%),神经内科兼职者10人(9%),其他科兼职者共21人(18%)。所有医师均参加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但接受培训时间小于6个月的多见。门诊环境设置情况:诊室有专业布置的29家(76%),简单布置的17家(45%)。对外作过例如海报、报纸广告等宣传工作的有26家(68%)。
2.3门诊流程情况
对咨客有专门登记的11家(30%),多为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卡实行医院代管模式的7家(18%),咨客保管模式16家(42%),以上两种方式并用的5家(13%);门诊病史书写按内科模式有30家(79%),对个人史缺乏记录,按照精神科模式的8家(21%),个人史有详细记录。有诊断复核的21家(55%),有告知书3家(8%),对咨客做性格测试的13家(34%)。就诊方式采用预约式15家(39%),自行来诊的21家(55%),允许代诊的1家(3%)。初诊时间≥50分钟7家(18%),30~40分钟29家(76%),≤20分钟2家(5%);复诊时间≥20分钟10家(26%),10~20分钟15家(39%),≤10分钟13家(34%)。被调查机构均采用CCMD-3或DSM-Ⅳ诊断标准与市精神卫生临床质控手册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心理治疗方法使用中应用方法≥3种的24家(63%);<3种的14家(37%)。用药方面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催眠药、促智药四种中,种类齐全且品种较多的有20家(占53%),以情感稳定剂、抗焦虑催眠药为主的11家(29%),仅有情感稳定剂、抗焦虑催眠药,且品种较少的7家(占18%)。调查机构均认为门诊收费过低。
2.4咨客相关情况
咨客性别女性多于男性的33家(87%),男女比例相当的5家(13%);年龄层多见青、中年的12家(占32%)。疾病类别中儿童以学习问题、多动症多见,青少年以学习问题、精神分裂症多见,青、中年以工作、婚姻问题及焦虑症、抑郁症多见,老年以抑郁症、老年痴呆症多见。门诊中遇到重性精神疾病者26家(68%),均采取建议转诊的处理方式。咨客相关行为调查中:有陪同者占60%,来咨询社会问题者占30%,定期咨询1年以上占45%,仅咨询一次者占19%。
3讨论
人力资源配置及专业水平的规范、专业化;我市医学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总数不多,专职太少,具有一定学历、职称,但接受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时间太短,门诊开设时间过短的问题。从业医生大多是精神专科出身,受过较专业的精神病学的培训及临床实践,又通过心理咨询及治疗的专业培训,兼做医学心理工作有一定年限,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但多偏重医学用药治疗为主,缺乏全面的心理治疗方法的使用,并且因为是兼职,心理咨询只是本职工作的一个相关部分,人数少,所能提供的咨询服务及治疗时间有限,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综合性医院的门诊医生多由精神专科医生兼职或其他专业医师经过短期培训后转向心理专业工作。从业人员来源的多元化、门槛过低及商业取向等因素影响使得管理较复杂,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1]目前医学心理咨询多为短期培训班,缺乏规范系统的学习及实践量化的过程即上岗工作,无法从根本上快速、专业地推动该专业的职业化发展。在人员配置方面,心理治疗师及护士较缺乏,这对医学心理咨询事业合理化、个体化的开展及咨询疗效有影响。从事咨询工作的人员无统一规范的资格证书或上岗证,对全市统筹管理也带来困难。
咨询环境设置个性化及宣传工作的全面化:调查发现大多数门诊诊室有独立诊室,使用面积达到规定标准,但对治疗起积极作用的专业性装饰方面缺乏投入,如诊室颜色、装饰画、音响、图书等。工作人员有良好素质,工作严谨,对取得咨客信任,构筑牢固的依从性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在宣传力度方面较薄弱,应借助媒体广泛宣传,以社区为载体,提高市民对心理问题的知晓率,为全民心理健康保健提供平台。门诊评估、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规范化、个体化:调查显示门诊诊断标准统一、规范,有利于疾病治疗及研究交流,在心理评估及治疗方面存在局限性。能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增强诊断客观性的心理测验等评估方法在调查机构中开展不够。[3]门诊治疗方面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方面薄弱,一些家庭治疗、催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法及集体治疗方法在门诊治疗中的选用较局限,缺乏专业化,这主要受到医疗水平不到位及人员配备不合理的客观条件影响。建议初期以药物为主,对症治疗调整情绪、改善睡眠,积极牢固咨访关系;中后期以对因治疗为目的,认知治疗为核心的多心理治疗方式相结合,侧重于剖析心理冲突、消除心理障碍,辅助药物治疗解决咨客的心理疾病较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