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女性学论文 » 正文

阐述女性学教育发展

2021-4-9 | 女性学论文

作者:陈方 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女性学教育从无到有,在中国高等院校中顽强生长出来,在经历了20多个春秋之后,现已成为女性学学科专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女性学教育是女性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无论按哪种方式分类,女性学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的内容和发挥作用的场合均远远大于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只是中国女性学载体的一个子集,然而,从专业队伍来源、研究成果、机构重建和社会宣传等方面来看,女性学教育在女性学的构成中最富有成长性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从研究主体讲,女性学专业队伍主要来源和存在于高等院校;从成果产地来看,高等院校无疑是女性学研究的产房;从组织机构上看,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在重建女性学组织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女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几乎是女性学发展的缩影,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相似性。鉴于以上这些,进一步研究女性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于女性学学科专业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女性学教育与女性教育

在讨论女性学教育之前,有必要弄清什么叫女性学教育。常常听到把女性学教育说成女性教育,这有点似是而非。在女性学领域之外,人们往往认为女性学教育就等于女性教育,因为两者“都是为女性服务的”,这种看法不难理解,而在女性学领域内,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女性学教育是指在学校课堂内从事的有关女性和性别的知识的传授活动[1],而女性教育则不然。从受教育对象看,女性教育是指针对女性而展开的各类教育活动,而女性学教育的对象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男女学员都可以接受女性学教育;其次,从教育活动的形式看,女性学教育是在学校课堂内,以讲授和讨论方式为主,而女性教育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之外的任何地方,从田间地头到居民小区,从女职工会议到购物商场,既可以以政治思想教育课,又可以以广告营销和歌舞晚会等多种方式实施;从教育活动的内容看,女性教育既可以传授知识,可以是普法、扫盲,也可以是从生产到生活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还可以包括文艺、体育、消费、养生保健等休闲教育,而女性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授和更新有关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第一,什么叫性别平等?哪些现象属于性别不平等?如何描述性别不平等现象?第二,为什么性别不平等可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被传承?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发生的现实原因有哪些?第三,怎样促进人类社会从性别不平等走向平等?由此可见,女性学教育与女性教育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在广义的“教育”的意义上,两者之间发生种种联系。女性学教育为女性教育提供理论前提、知识基础以及活动内容,反过来,女性教育使得女性学教育丰富多彩、用途更广。另外,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女性学教育与女性教育还有部分重合之处。

在女性学学科建设视野下,女性教育与女性学教育对于建设女性学具有不同的作用。女性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掌握实用技能技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向社会宣传女性学,起着类似于社会动员的作用。作为一门新的专业,女性学的发展进程取决于多种因素,既取决于自身学科建设速度,同时也受制于公众对其知晓和需求的程度,受制于女性学在社会服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近些年来,各地各行业的各类女性教育,大力普及女性学知识、性别平等观念,增强了女性学对社会的影响力,为女性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如果说女性教育以其间接的独特方式服务于女性学学科建设,那么,女性学教育则在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常常会用专业教育进入主流教育体制的程度来衡量一门专业“学科化”的进程。1998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立女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作为一门专业,女性学首次进入招生目录,至2005年,全国6所高校在女性学之外的学位点上设立了妇女与社会性别的硕士研究方向;2006年,教育部批准中华女子学院招收女性学专业本科学生,北京大学设立女性学专业硕士点。以上被公认为是女性学专业确立的标志。

二、女性学课程

在女性学教育中,课程是心脏。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教师自发地将女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讲义、教材,一步步开发和建设女性学课程,从最初开办女性学讲座到女性学课程进入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堂,终于有了眼前成规模的女性学课程。目前设置女性学课程的院校超出了已成立的妇女/性别研究中心的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中国内地已有六十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各类女性学课程,在这些学校中,本科层次设置120多门课程,研究生层次有40多门,博士生层次课程约3门。[2]其中大多数是公共选修课,少数是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女性学课程均是高校教师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学校的培养目标、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长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行设计、规划和开设的,充分体现了多层次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格局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在不同类型大学和不同学科专业中促进女性学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女性学课程的空间。现有的女性学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无论是在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还是教学型院校,无论在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大都强调女性学课程应该充分体现女性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诉求和现实关怀。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开设“女性/社会性别学”课程不是一种抽象的学术建构,而是希望将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新知识和方法提供给学生,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和自身状况,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性别不平等的敏感程度。[3]因此,在许多高校中开设女性学课程,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4],而是他们/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和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女性学课程的多样化定位。各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因学校培养规格、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学生的层次而不同,这三者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各校对女性学课程定位的多样化。在高校中,任何一门课程不会仅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或仅仅实施通识教育[5],而是在服务于各个学校培养目标、适合于学校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按一定的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在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女性学课程亦如此。在不同规格的学校中,在同一规格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女性学课程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差甚远。女性学课程在各校的定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其一,一些学校尤其是职业学院,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把“女性学课程”设置为实用性课程,有的甚至把烹饪、女红、仪态、化妆、插花等相关“手艺”,也列入女性学课程之列,作为女学生职业/专业教育的课程(严格地讲这类课程不应该归类于女性学课程而是女性课程)。与此不同,许多学校把女性学课程放在通识课系列中,侧重于人文教育,这类女性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准备性和广博性等特点[6],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本科层次设置的女性学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即是如此。最后,只有少数学校的女性学课程定位于女性学专业,如女性学方向或与其相关的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以及女性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社会性别分析能力和水平的专业人才,因而在课程教学中较注重对于父权制及其文化的批判性,注重于女性学知识和方法。当然,在部分学校中,上述两种定位或三种定位同时并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