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分类论文
作者:陈啸 储常连 吕静 单位:合肥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使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成为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提出具体要求,即要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促进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因此,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分类研究,科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而指导高校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不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重要举措.
1分类及高等教育分类的涵义和目的
1.1分类的涵义
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涂尔干和莫斯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由此看出“分类”的内涵:是以事物、事件和事实为分类对象;重在确定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归类,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同时,分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涂尔干和莫斯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层面提出了“符号分类”和“技术分类”的不同概念:“符号分类”是一种逻辑分类(概念分类),它受人们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它反映了人们对分类的对象,即事物、事件、事实的认识水平与价值期望,是从理论层面的划分;“技术分类”是一种“操作分类”,是从实践层面的划分,它使分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受不同价值观制约和影响所带来的干扰,并且能够建立起可以实际操作的分类指标体系,从而可以较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对事物、事件、事实的把握程度.因此,前者是人们通过对分类对象赋予一定的概念名称,主观上对事物、事件、事实结构缓慢分化加以区分,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界定事物彼此之间的不同性质;后者是根据“符号分类”提供的分类模式或分类框架,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更加精确和科学地管理.[2]从涂尔干和莫斯关于“分类”的界定可以看出:从分类的层面看,分类可划分为概念分类和操作分类;从分类的向度看,分类可分为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同时,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深化,分类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2]
1.2高等教育分类的涵义及目的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分类”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层次关系)的过程.[2]科学的高等教育分类应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其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帮助普通民众(包括学生及其家长)选择合适的高校;帮助有关学者、专家对高等教育的某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帮助决策者来选择和设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案及评估高等教育政策效应;等等.第二,高等教育分类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即高等教育自身及其实施机构———高等学校,如果越过高等教育而直接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就很可能出现随意性,导致高校不能准确定位,从而影响高校的有序发展.第三,高等教育分类的原则要兼顾整个国民教育的衔接和互通,即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本科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衔接关系的设计,也包括高等教育服务于学习型社会需要,满足各类不同继续教育需求的分工,等等.第四,高等教育分类的任务是界定高等教育及其实施机构———高等学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分类和纵向分层;提出分类标准和分类指标体系.第五,高等教育分类是一个不断修缮和优化的过程,从而使其以更加科学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2]与此相应,高等教育分类的外延也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划分;从分类的层面看,可分为高等教育逻辑分类和高等教育操作分类;从分类的向度看,可分为高等教育横向分类和高等教育纵向分层.[2]
2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分类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无不体现了分类办学的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民间、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历程,期间所进行的分类也主要是高等学校分类.
2.1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的分类
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创办的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高等专科学校.与西方高等教育迥然不同的是,它们是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西学东渐并不是简单的文化传输过程,而是两种异质、异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3]中国近代兴办的新式教育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所办的学堂也大都从实用出发,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与广州的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第二类是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等;第三类是军事学堂,如天津和广东的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天津、湖北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与江南陆师学堂.[4]19世纪90年代后期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的上院已具有中国近代最早新式大学的雏形.到了1898年,京师大学堂则是中国近代综合性大学的开端.从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初颁行了我国第一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学制”,才使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制度体系上得到确立.[5]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有高等学校205所(台湾省未计入分布).此时的高等学校大致可作如下分类.横向上主要从科类结构、管理权限、地域分布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第一类按科类结构分为综合大学与单科性大学;第二类按管理权限分为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公立包括国民党政府国立和省、市办的高校,私立主要是教会和个人兴办的高校;第三类按地域分布分类,205所高校共分布于6个区域,其中118所在沿海地区,87所在内陆地区.纵向上按办学层次分为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其中本科所占比例较大,研究生比例较少.旧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分类也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