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自我教育论文 » 正文

目标对自我教育的用途

2021-4-9 | 自我教育论文

作者:林慧华

自我教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定目标,有效地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取得自我实现效益的社会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1],“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2]。可见,个体的自我教育,是各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而自我教育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是关系到自我教育实现的关键。然而,目前对自我教育目标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尝试探讨如何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准确定位。

一、新形势下突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只会吸收、接纳外来知识,接受他人教育已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了。在新形势下,更是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必然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令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向多维、多向、多极转化,呈现出利益多元性、价值选择多元化,它需要一大批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和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不需要也不可能将全部必需的理论、方法、技能灌输给学生,而自我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自我教育所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和调节性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要求,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获取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3]。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将是那种自我教育能力低下的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必须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发和引导,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选择,自己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对自己提出任务和要求,提高和完善自己。

(二)在“关系全局的战略性课题———自主创新”的形势下,要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肯定学生的自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我们应该借此时机,进一步树立大学生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开发大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受到鼓励与肯定后,更加会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及在集体中的地位,能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准则、学校的制度,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

(三)在高校“以生为本”的宗旨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就是高校“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学习的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4]。它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要理解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有思想、有文化的大学生,这种被尊重的要求更是强烈。教师尊重学生,不但使他们得到这种被尊重的满足,而且促使学生自我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5]。大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就越容易接受教师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育成为大学生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让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在高校里,大学生一般都能简单地认识自己,但大部分学生却不能正确地引导自我发展,深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将自我无情地压抑,承受着无名的痛苦,令人感到悲哀。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应该总是想告诉学生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总想知道些什么,充分培养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由老师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情绪,关心学生的需要,第一个去帮助学生打开一个缺口,让学生自我的水奔流而去,冲破盲目、无助、压抑的心理堤坝,从而调动学生对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高校招生分配制度“转轨”,实行一种新的机制,“学生必须自缴部分学费上学,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选课、自选教师、自选专业,毕业分配不再‘统包统分’,实行自主择业”[6]。这种机制,不同以往的“压制式”管理、“包办式”管理、“片面式”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主张,增强自我意识,体现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系统听课;系统读书,自教自学;边做边学;结交师友,相互交流等方法途径,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主动地去索取知识、获得能力,学会能解决最有意义的问题,能掌握最基本的信息,而不必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同时,实行学分制后,更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兴趣、条件选择相应课程和学习方式,深化、拓宽自己的技能。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学性,提高其效率。

二、目标对自我教育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特点之一,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人的本质特征。自我教育目标是指个体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自觉地为自己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对自我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确定自我教育目标,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前提。自我教育目标,决定了自我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规定在一定时期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和考核自我教育成效的尺度。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