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现实教育论文 » 正文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

2021-4-9 | 现实教育论文

作者:曹宇明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江泽民同志曾经号召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他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他强调:“我们在革命时期需要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同样需要鲁迅精神。”①响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作为德育的重要渠道、选有大量鲁迅作品的语文课,就应该努力开掘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

纵观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在其产生的年代,曾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伟大斗争,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课在教学这些作品时,并未能很好地开掘其现实教育意义。有的教师仅结合时代背景,讲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作用;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时代性,忽视甚至否定这些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只把这些作品作为读写听说的训练材料。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社会性和综合性”②。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思想教育功能,尤其要体现现实教育作用。鲁迅作品中多方面的现实教育意义,使其成为现实教育的重要凭借。现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精神

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呐喊>自序》一文第一句是“我青年时期曾作过许多梦”。读过全文就会知道,这里的所谓“梦”,就是对祖国新生、富强的憧憬。文章接下来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为发展实业,他告别慈母不顾奚落到N城进了K学堂;后来看到庸医误人,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战时当军医,促进国人对维新的认识,毅然东渡日本学医;再后,看到体格健全、健壮的国民只能作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想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又弃医从文。从文中经历了挫折、苦闷和思索,终于写起小说来,为革命而呐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在这里,一颗对祖国无限赤诚的爱心跃然纸上。离家乡—到日本—回祖国,学矿业—学医学—搞文学,经千辛历万苦,完全是为着祖国。当时是什么样的祖国呢?“风雨如磐”“万家墨面”,充满“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对这样的祖国,鲁迅不是嫌弃,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炽烈地热爱她,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斗争去改造她,使她新生,促她富强。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宝贵,多么崇高!20世纪90年代的祖国,早已今非昔比。我们推翻了反动统治,赶走了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只是由于我们起步晚,我们的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与先进国家还有差距。面对差距,应当怎么办?有些人竟采取鄙弃的态度,逃避的态度,对洋人的一点施舍,趋之若鹜。鲁迅若有在天之灵,一定怒斥他们为“不肖的子孙”。我们要唾弃这种弃宗忘祖、崇洋媚外、唯钱是图的人。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学习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荣誉为耻辱。

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

选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反映了鲁迅对帝国主义的清醒的认识和深刻地揭露批判。选人高中语文课的《拿来主义》一文提到帝国主义“抛给”中国的,有鸦片、旧枪炮、香粉、电影及剩余农产品。并指出这一方面是磋来之食,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别有用心,我们必须警惕。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的(友邦惊诧论》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鲁迅写道:‘旧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辽吉,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写到这里,鲁迅已怒不可遏,接下来怒斥道:“好个国民党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文章还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所谓“文明”,只不过是个面具而已。它们的所作作为,早已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竟然还“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这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现在,我们虽处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但国际敌对势力一直亡我之心不死,只是策略有所转变。他们经常对我们国内事务说三道四,造谣诬蔑,不时地表示什么震惊(类似惊诧)、谴责、恫吓,甚至制裁。这些我们必须正视。我们要学习鲁迅,对帝国主义保持高度警惕,识破它们的本质,揭露它们的阴谋,痛击它们的破坏活动。

三、倡导博采众长,反对全盘西化

鲁迅倡导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主张吸收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一切长处。《拿来主义》一文,讲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民族遗产的态度,他主张首先要“拿来”,“占有”。这篇文章的最后强调:“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已成为一句有名的格言。要创新,要发展,就要吸收别人的长处,就是要“拿来”。人是这样,文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正是实行拿来主义。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就要拿来,这是强国的必经之路。当然拿来不是全部吸收,要挑选,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全部摈弃、全部吸收都是错误的。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一个青年得了一个大宅子,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屏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是混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整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这个比喻鲜明地彻底地否定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全盘西化论者,必然否定祖国的文化遗产,那就是混蛋;他们全部吸收外国的一套,“整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更是废物,是要坏大事的。

四、鲜明的马列主义文艺观

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的马列主义文艺观。首先,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呐喊)自序》里说得很清楚,鲁迅写小说是为了唤醒在“铁屋子里”熟睡的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毁坏那铁屋子”。他弃医从文的初衷也是改变国民的精神。—为祖国服务、为革命服务,旗帜何等鲜明!其次,由谁领导的问题。在《<呐喊>自序》里鲁迅回答得斩钉截铁:“当然须听将令的。”这将令就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等人。这篇文章还写道,由于那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他就不惜用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再次,文学的阶级性问题。选人高中语文课的《文学和出汗》,用巧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这篇文章和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还深刻地批判了所谓超阶级的文学。第四,创作的源泉问题。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答北斗杂志社问一创作怎样才会好?)第一条就是“多看看,石看到一点就写”。第七条,“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里用极通俗简明的话说明了一个根本的文艺观点,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作家必须深人生活。第五,文艺的大众化问题。《答北半杂志社问》还写到“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这是要大众化,让广大读者看得清楚明白,不故弄玄虚,装样子吓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