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护理方法论文
作者:倪亚萍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
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妇产科并发症,是导致产妇分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3]。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必须注重护理措施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并且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本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2年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196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护理干预),以探讨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护理干预)各98例,两组病例的产后出血量均在500ml以上。对照组中,年龄(21~42)岁,平均(30.2±1.1)岁;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73例,软产道裂伤14例,胎盘因素7例,子宫破裂4例。观察组中,年龄(21~40)岁,平均(29.8±1.4)岁;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70例,软产道裂伤16例,胎盘因素9例,子宫破裂3例。两组病例在年龄、出血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例在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后,均接受快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抗休克、预防感染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2.1急救护理干预措施(1)在患者平卧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将腿部抬高约30°角,以保障患者下肢的静脉回流与血液供应正常;(2)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供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有效改善产后出血患者常见的机体缺氧现象;(3)在产后出血患者急救过程中,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使用留置针头,以避免患者出现急性水肿症状。
1.2.2心理护理干预措施(1)在患者急救及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尽量排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2)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以赢得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
1.3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病例产后24h出血量、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为(658±61)ml,满意度为82.7%;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为(536±49)ml,满意度为95.9%,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病例在产后24h出血量、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在现代妇产科临床中,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并发症,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将导致产后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不断提高[5~6]。为了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率与质量,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助产技术,进而才能在产妇分娩中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症状[7,8]。在产妇临产前,护理人员应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流程与急救方案,根据产妇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方案。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量及体征变化,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并且配合主治医师进行相关治疗。在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注重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证情绪平静,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救护工作[9,10]。本研究可以看出,对照组(常规护理)的产后24h出血量为(658±61)ml,满意度为82.7%;观察组(护理干预)的产后24h出血量为(536±49)ml,满意度为95.9%;观察组在产后24h出血量、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在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重预防与护理措施的合理应用,在产妇分娩后,应严密观察和测量产妇的实际出血量,对于产后24h出血量超过500ml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则要注重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而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