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推广学论文
本文作者:王凤忠 欧百钢 晁伟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处副处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业推广硕士(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专业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该学位的设立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完善了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农业推广硕士报考考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有13283名考生报考农业推广硕士,录取考生7528人。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全国有70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但各培养单位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招生方面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
一、录取现状分析
1.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平稳
全国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由2001年的32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83人,2007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见图1),9年来总报名人数为62236人,平均每年递增34.9%;录取人数也由2001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7258人,总录取人数为39140,平均每年递增38.9%;录取率由2001年的50.2%增加到2009年的54.6%,其中2003年曾经达到86.1%,而后几年逐渐降低,平均录取率为62.9%。经过10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报名人数、录取总数都在逐年增加,其品牌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加,而录取率也由发展初期的引导型回归理性。
2.招生单位增加迅速,单位招生量略有起伏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从2001年的首批24家,发展到2009年的70家,分布于除西藏、青海两地之外的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养单位从最初的以农林高校(研究机构)为主到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类大学,有农学学科或涉农学科的单位都可以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其中,非农高校34所,占全部招生单位总数的48.6%。每年单位录取数总体持平,2001~2009年平均每年每单位录取人数为92.9人,2009年单位平均录取人数为104人,比2008年增加近10人。
3.招生单位录取规模不一
自2001年始,由于各招生单位招生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同,录取规模严重不一。超过100人的单位和低于20人的单位数以及录取规模在20~150人之间的招生单位数基本各占30%。2008年,招生单位在录取规模分段图上呈“W”型分布,即录取人数超过100人和低于20人的单位最多,在50~80人数区间的单位数呈现一个小高峰。2009年,在70个招生单位中,录取人数排前10名的单位合计录取2996人,占总数的41.3%。录取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共有28个,合计录取5756人,占录取总数的79.3%。录取人数少于30人的单位共有21个(占单位总数的30%),合计录取242人,占录取总数的3.3%。
4.招生领域快速拓展,领域间冷热不均
2001年首次招生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共有4个领域,分别是种植、养殖、林业、渔业,2002年增设农业机械化领域,2003年增设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5年分解种植领域为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4个领域,养殖领域分解为养殖与草业2个领域,于2006年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生产与安全3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农业推广硕士共有13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各个领域中,实际报考、录取情况表明各领域间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传统农业领域,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领域报考人员少,“软科学”领域报考人员多。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难以进行课程教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45.8%,林业领域(10.1%)和作物领域(7.2%)为主要招生领域,3个领域合计录取全部人数的63.1%。而植保、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草业4个领域2009年总共录取人数只占9.8%。同时,各招生单位的招生领域分布也不均匀,2008年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招生单位总数为51家,养殖41家,作物39家,园艺35家,而草业和渔业分别为12家和16家。
5.招生对象复杂,传统领域弱化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设置的领域多,具体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细化的职业背景要求,近年来生源职业背景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报考生源毕业于非农(林)高校、非农(林)学科的人多,从事非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开发、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多,行政干部比例较高,在工作一线的报考人员少。2009年以前考生来源主要分为行政干部、科技人员、教师、现役军人、其他等五类,2009年考生来源相比往年更加分化。据统计,公务员、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是报考农业推广硕士的主要群体,三类人员合计占2/5以上。
6.考生年轻化趋势明显
录取考生平均年龄连续两年下降,2009年比2006年下降了3.4岁。录取考生中最高年龄与最低年龄历年相差不大。录取考生的平均工龄同样连续两年缩短,2009年比2007缩短3.8年。报考农业推广硕士人员年轻化已成为趋势。2009年录取考生的工龄以1~5年最多,占46.1%;其次为6~10年、11~15年、16~20年,分别占20.7%、16.1%、10.2%,工龄在20年以内的考生约占录取总人数的93.1%;应届毕业生占1.7%。
7.录取考生的学位学历逐年上升
2009年录取的考生中,无学士学位及专科人数的比例较200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有学士学位者比例增加。通过比较3年录取考生的学位状况,学士学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到59.4%。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2]
当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现状,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存在较大反差。加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教育部、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招生培养单位各自优势,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重要性、培养目标、与其他学位的区别等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加以宣传。加强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招生宣传力度,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宣传,扩大各类农业从业机构(企业、教学单位等)的宣传。据初步估计,全国现有农、林、水、牧系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80余万人,研究生学历人员还不到1%,本科生占15%左右。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条件要求,全国约有42万名农业技术干部可作为后备生源。稳住31~35岁生源,同时加强对36岁以上生源的宣传,重点对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进行宣传,此类生源正活跃在农技推广的一线,也是我国农技推广的主力。另外,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的变化,加大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招生宣传,加大应用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宣传,吸引大批有志于从事农技推广的优秀毕业生报考,有利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其次,各招生单位要探索“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的新思路,拓宽生源渠道,与政府部门或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干部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2007年底,农业部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业、农机化四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5万个,按照行业划分,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机构数分别为2.64万个、3.45万个、0.44万个、1.65万个。由于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存在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市政府部门、农业教学机构等合作办学,培养一批基层既能用得上又能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就能有效解决基层部门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云南、福建、西藏、黑龙江、辽宁、湖北等农科院合作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生,把北京的专家和各省的优秀师资队伍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技推广人员。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密切联系了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的关系,同时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构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平台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