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消费论文
作者:王环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的形成任重而道远,其中最基础的是和谐生产方式的形成。消费作为再生产四环节的重要一环,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反作用。未来人类消费模式的选择必然是生态消费,因为生态消费符合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内在要求、重要条件和闪光点。
一、从内涵上看,生态消费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生态消费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思想意识基础上,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使服务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或者说,“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1]。生态消费有着丰富的内涵。公平的消费原则。包括:人际公平———每个人有权享有对环境资源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权,无权浪费超越本人需要的生态环境资源;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在享有资源环境时,应该自觉地担当起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环境的责任,当代人无权剥夺后代人平等享有环境资源的消费权利;国际公平———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不管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共享资源、共有环境,公平消费,坚决反对资源环境霸权主义。
文明科学的消费行为。首先,消费应该是满足人的层次不断提升的需要的手段,而不是满足厂商盈利的手段。其次,人们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健康向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消费的结果应该是改变传统方式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浪费,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满足科学、健康和幸福以及对资源节约和有效保护环境的要求,使消费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生产消费结构合理—生产者对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自然条件的消费比例和组合关系合理,在消费资源、环境时,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和价值,并且努力做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采用低污染、少公害的新能源、新材料。其次,生活消费结构合理。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资料的消费所构成的比例和组合关系合理,适当地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其他各类精神文化的消费的比重,使消费水平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适应,从而达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再次,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结构合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恰当,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适度的消费规模。度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适度的消费规模应该与一国的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相适应,把消费规模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范围内。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可以避免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上述生态消费内涵的界定表明,生态消费要求:在人与资源方面,消费资源持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消费文明,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达到最佳效果,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人与经济和社会方面,提高消费质量。生态消费观是对传统消费观的否定,因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2](P68)。生态消费观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否定了传统的社会消费观将消费主体游离于生态系统以外的观念和做法;生态消费观认为人类的消费客观上参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过程,因而将环境资源纳入消费活动之中,否定了传统消费观仅将人类劳动创造物视为有价值的消费对象,而将环境资源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的观点和做法;生态消费观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组成,它们相互间不是封闭、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间进行物质的能量流动,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就否定了传统消费观只考察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撇开人口再生产、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观点和做法。生态消费实质上就是要求正确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有序,人的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化道路。生态消费要求我们把握消费尺度,既要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在此基础上,经济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才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可以说,生态消费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消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和题中应有之义。
二、从理念上看,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和谐社会观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性观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维护和保证社会公正,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的社会;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相对平衡的社会,也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需要在消费理念上有所突破,即把自然、资源、环境看作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与人类自身系统相竞相依的一部分,而不是看作被无限制掠夺的对象或神秘莫测的统治者。生态消费恰恰体现了把人、自然、资源、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大系统、主张人类消费遵循公平、持续的理念。生态消费理念是一种可持续性消费理念。即生态消费要求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要求与功能。这种消费理念将人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保证人类各层面的需求———生态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满足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这种消费理念体现代内、代际、国际公平正义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当代文明所体现的特征置于人类历史演变的长河之中来看,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具备以下两个特征:首先,第一次自觉地把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变量,从而开始了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举,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并重的新时期。其次,积聚和产生着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后的和解。一方面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P56);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最终和实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P83)。可持续发展的这两个特性,本质上说就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摆脱对自然的被动适应并且避免对自然的暴力掠夺,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匹配的科学性和经济的高效率的有机统一、利益索取与生态平衡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致的社会,是人类理性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标志。”[4]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里,则具体体现为生态消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