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推广学论文 » 正文

农业推广导师制度研究

2021-4-9 | 农业推广学论文

本文作者:郑龙章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1999年,我国设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000年开始招生,至2009年全国共有70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累计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38870人。为了加强指导,确保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指导教师队伍的新挑战

农业推广是使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自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全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的7258人(图1)。由于报考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近5年的录取率逐年降低,2008年略有反弹(图2)。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普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其不同特点。农业推广硕士学员以在职教育为主(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目前所占比例很少),学员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和课程训练,强化实践环节,使之具备从事农业推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看重的是其职业水准,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有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力,而非学术水准。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导师队伍本身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现代管理的要求。此外,还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导师提出新的和更高要求。如果导师自身教学教育能力不强,知识技术更新缓慢,缺乏相应的实验经验,就很难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推广硕士。

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研究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水平和在指导过程中的付出程度。随着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的快速增长,导师数量增长比例远低于研究生增长比例,导师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一)导师队伍规模不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导师队伍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各个学校做法不一样,有的学校是在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中遴选一部分作为专业硕士导师,有的直接把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作为专业硕士导师。专业硕士导师的数量偏少、实践经验不足现象普遍存在。此外,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迅猛增加,但研究生导师队伍并没有同步增加,研究生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不少导师已经超额指导,力不从心。此时,再增加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就更少了。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王兰珍副研究员对农业推广林业领域124位指导教师(其中教授占67•8%,副教授占32•2%)的调查,近80%的学员经常和校内导师联系,但也有学员平时没有联系,直到最后提交论文才开始联系;联系频率基本上是一个多月联系一次;联系方法大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员结合电话沟通。由于指导教师与多数学员缺少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和电话沟通无法达到指导效果。因此,壮大导师队伍,建立一支数量能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导师队伍尤为迫切。

(二)导师实践经验少,应用技能掌握不多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导师多数是原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而来自生产、管理实践单位的导师很少担任第一导师,许多担当第二导师,而多数第二导师仅仅挂名而已,没有参与实质性指导,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的第一导师承担。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封闭自守的培养格局。内向性、封闭性、单一性等是这种传统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这种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的旧培养模式在导师队伍方面表现为在导师的来源上形成了一种高校自我提供、自我使用的格局,而这样一种格局排斥外单位兼职导师的进入[1]。各学校导师队伍多数由本校遴选产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近亲繁殖”问题严重,外单位的很少,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导师比例很低。由于学校导师往往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要借助外部力量弥补当前导师指导中“专业性”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缺陷。

(三)部分导师学风浮躁,指导不严谨、投入少部分导师职业责任淡漠,没尽到培养在职研究生的责任。部分导师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热衷与参与各种社会事务,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在职研究生。由于在职研究生多数时间在单位工作,与导师接触机会少。有的导师干脆对在职研究生放任不管,对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不闻不问,对学位论文也没有认真指导,只在研究生提交论文后才匆匆翻阅,没有认真修改。少数导师学风浮躁,治学不严谨,为完成研究生学业、论文或导师自身科研任务、评奖等,默许研究生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也有个别导师对在职研究生重使用轻培养,利用在职研究生的各种职务便利和各种关系网,为自己科研等谋利益。部分导师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地指导在职研究生。在指导在职研究生的方法和技巧上有待提高,对在职研究生的论文思路、想法不能进行针对性、建设性的批语、指正,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往往不会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

(四)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教师多数为学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虽然也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到校上课,但依然不能满足学员需要。主要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滞后性和重复性。部分内容比较陈旧,专业学位课程与学术型课程没有区分,部分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内容重复、深度不够。部分专业课程的名称“新鲜、时髦”,但实际内容泛泛。二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性。照本宣科的方式普遍存在,与学生沟通少、教法死板、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在教学中深受学员欢迎的“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使用率不高。此外,部分教师职业责任淡漠,不认真备课、不按时上课,没有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随时随地调课、停课,教学学时严重不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