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消费论文 » 正文

生态消费形式发展评估及对策

2021-4-9 | 生态消费论文

作者:肖军 文启湘 王贵森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引言

西部的生态环境对我国构建“两型社会”,实现生态和谐至关重要。陕西是全国生态极度脆弱的七个省份之一,资源相对富集与短缺并存,生态消费发展滞后,环境问题突出且区域发展不均衡。陕西环境保护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资源破坏与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本文构建了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的生态消费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有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生态消费模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在消费过程中有具备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呈现出适度的消费规模及科学的消费结构,遵循公平的消费原则,消费生态型的商品,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1]。笔者认为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应涵盖以下层面的内容:①体现出人们消费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生活消费的质与量的内在规定性。②立足陕西,反映陕西省的省情省力。因为省情省力是进行重大消费决策的依据。③揭示生态消费的内在规律,准确评价陕西省消费经济的运行轨迹和发展态势,体现发展的原则,从而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消费领域作出正确的调控措施等。因此,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可以预拟为:建立在人类、自然、社会与经济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以实现可持续消费为目的,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和结果都呈现生态化特征,保证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图为陕西省的生态消费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准则、规范、制度、方式和机制等作出的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

二、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权重的确定

对消费模式生态化程度的测评,实质上也就是评价生态消费模式实现的程度。消费模式生态化程度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消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环境保护等系统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复杂问题,由于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有必要把生态消费模式视为一个层次多变的有机体。评价指标的设置不仅要包含消费环节的指标,而且还要有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体系的指标。

1.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生态消费模式分为消费可持续性子系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用于测量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程度。其中,消费可持续性子系统主要反映人们生活消费的可持续的水平及程度;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子系统主要是衡量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否有利于生态消费模式的推行,而发展生态消费模式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子系统主要衡量人们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子系统主要衡量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程度。然后将每个子系统根据其属性分解成具体的构成要素,并用具体可测量的指标加以描述,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为较好地测度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程度,单项指标的选择必须既有代表性又便于测度且内涵丰富。通过对消费模式相关评价指标收集、整理、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等,遵循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及可测量性的原则,选择了与生态消费的内涵及特征相关的指标,并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完备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41个单项指标构成了生态消费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2.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的合理分配是量化评估的关键,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熵权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熵的可加性,可利用下层层级指标的权值,按比例来确定对应的上层层级指标的权重数值。将陕西省的具体数据标准化后代入计算,可得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各分类评价指标的相应权重。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陕西六十年年鉴》、《环境统计年鉴》、《陕西省环境质量公报》。在收集陕西省1999—2009年各项具体指标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熵权系数法的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状况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生态消费模式各分类指标评价的计算方法,将上节计算出的各子系统权重值与标准化处理后的陕西省数据值进行相应计算,得出1999—2009年陕西省各子系统生态消费可持续度和总系统的生态消费可持续度的计算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陕西省生态消费发展状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陕西省的整体发展状况较好。但是,从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地方仍有待改进。

1.消费可持续性指标陕西省地处西北,地理位置不十分优越,贫困仍是造成消费不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陕西省农村的恩格尔系数1999年为47.6,直到2005年还是在42.0左右徘徊,之后几年间降至40.0以内。同时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的比重不高,1999年为12.4%,直到2009年也只有13.4%,说明居民仍是注重物质消费。因此,应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最终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2.资源环境指标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曲线起伏较大。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2年至2004年间呈上升的趋势,2003年至2005年有所回落,继而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及弹性系数变化都比较大,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在1999年是8.4,而2000、2001年分别是1.26、15.96,2004年达到19.73,之后缓慢降低到2009年的8.4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由1999年的0.875,降到2000年的0.12,2001年升至1.63,直到2009年降到0.62。说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人均湿地面积由1999年的4.25(公顷/人)缓慢增至2009年的4.45(公顷/人),人均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1.42(公顷/人)缓慢增至2009年的1.61(公顷/人)。还是要进一步增加资源的储蓄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不断实现可持续消费。

3.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指标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指标在1999———2003年间有大的起伏,特别是在2003年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高达119起,城市人均公绿地面积1999是5.02,此后几年仅为4.2,4.5,4.04,4.3,4.51,直到2005年才又升至5.11,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指标总体上仍是不断上升的,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999年是38589万元,2009年已达222059万元;污水处理率也由1999年的15.4%提高到2009年的40.21%,表明人们的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程度不断加强,消费模式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