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旅游观光论文
本文作者:刘亮亮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财经系助教
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1]观光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农业旅游模式,在台湾以乡村民宿和休闲农业为主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已成为台湾发展日益成熟的产业之一。
一、台湾观光农业兴起的社会经济基础
台湾光复后,当局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按照“三七五减租”、“共有耕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个步骤实行土地改革,[2]使台湾农业迅速发展,为“以农养工”的工业化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农业的发展,为台湾从自给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创造条件,引领台湾最终走向外向型经济的道路。而台湾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农业式微现象,农业增长率下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及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劳动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农业提供的空间、田园、山野的需求增加,亲近自然的欲望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改造的内在诱因和人们出游需求的变化使得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农业自身效率的提高是观光农业兴起的根本基础。工业化创造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的支持和外部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可以说台湾农业已经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和商业农业,而观光农业是其显著的一个发展方面。
二、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台湾观光农业模式
系统控制论是1947年由美国科学家维纳首次提出,大体分为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四个研究领域。系统是按照一定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而实现,并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3]
(一)农业旅游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的根本性,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一旦被转为农业生态系统,就变成具有控制论意义的限定系统。[4]因此系统控制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观光农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自然或人文旅游景观的游览形式,它是旅游者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体验活动。休闲农业区就是一个以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农业旅游生态系统。农业旅游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观光服务系统、生物作物系统四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旅游主体的介入加大了环境与生物的作用范围和强度。
(二)台湾观光农业模式
自1970年台北53户茶农联合推出“木栅观光茶园”树立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先锋后,台湾“农委会”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民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目前台湾观光已形成乡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和休闲牧场等多种经营模式,[5]并且在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生态、园艺环境工程、社会心理、地政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丰富化、全面化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台湾观光农业已形成系统控制大工程。在台湾整个观光农业系统中,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系统既是农业发展的要求,更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优先具备了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农业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观光农业通过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观光服务系统三大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对这三大体系的系统调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生态系统调控
自然生态系统调控包括生物控制、生态控制、自然环境控制;其理论基础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生长定律;种群组成和结构、空间分布理论;种群相互作用及演替理论;生态适应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等。其控制内容为:土地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生物稳定性及多样性;环境质量控制。其实现途径为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和受控实验等研究;门类齐全的科研机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3S技术应用。
2.生态经济系统调控
生态经济系统调控包括投入控制、运作控制、政策控制。其理论基础有旅游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控制内容为投入产出比效率分析;景观层次、尺度与功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创新和规范化管理。其实现途径为先进的产销组织,加强农会执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产官学研相结合;现代化咨询与服务系统;构建地域性强的特色景观。
3.观光服务系统调控
观光服务系统调控包括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娱、购)系统控制、旅游组织控制、营销运作控制、其他系统控制。其理论基础有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乘数效应理论、城市游憩圈层结构理论、战略和资源优势理论、旅游营销组合理论、旅游市场细分与品牌资产理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控制内容为旅游产品设计、定位与营销;生态旅游六要素经营运作;品牌塑造。其实现途径为:第一,农业文化营销:运用民俗文化、社区理念与家庭式民宿经营园区;第二,增强游客体验,创意农业、DIY理念;第三,产品一体化经营与现代营销方式:台东卑南乡明峰村初鹿牧场,牧场风光与奶制品生产;第四,品牌效应、多变主题。
三、台湾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观光农业在台湾已达到普及阶段,管理体制和机制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已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台湾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1000余家,每年有4900万人次的游客量。在台湾,投资休闲农业的回报率高达35%。[6]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东临太平洋,亚热带气候,交通发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加之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因此,福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分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比照台湾发展观光农业,将对福建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