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论文 » 正文

生态文明村构建方式探索

2021-4-9 | 生态文明论文

作者:吴建东 郭潘 单位:致公党海南省委会

1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琼山区位于海口市东南部,是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2003年海口行政区划调整后为海口市辖县级区,是明代思想家、经济学家、大学士丘俊,南包公海瑞,冯白驹将军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全区面积939.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有8个镇,18万人农村人口,764个自然村,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琼山区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瓜菜、香蕉、橡胶、荔枝、龙眼、胡椒、花卉、淮山等8大农业支柱产业。“六型”农业发展加快,创建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7个,规模养殖场167个。生产总值由28.1亿元提高到53.2亿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提高到5623元,年均增长11.8%。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7亿元,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较为滞后,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乡风民风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针对这种情况,海南省于2000年在全省范围启动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近几年来,琼山区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按照“以海榆东线为轴,建设百里‘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共建与自建相结合、以群众参与自主创建为主,环境改造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主、以提高人的素质塑造新型农民为主,创建工作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相结合、以发展“乡村游”为主的“四个结合、四个为主”的创建工作方法,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全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百村联创、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了由创建投入向造血增效转变、由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的“三个转变”。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共创建文明生态村467个,目前累计49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5%。通过打造龙鳞、加乐湖、泮边、岭门、本立、田心、多谷屯等一大批精品村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片区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打造“乡村游”品牌,在8个乡村游试点村庄中,已有龙鳞、加乐湖、田心、岭门等4个村庄对外接待游客,经营文明生态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合作社经营”和“公司+农户”经营两种经营模式都得到进一步推广,在2010年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其中三门坡镇龙鳞村从2009年4月至今,仅吃、住两项就实现利润50万元,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2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作法及其主要经验

2.1政府主导是前提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扭住不放,才能取得成效。海南从2000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关键在于“一把手”亲自抓。琼山区高度重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镇分别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相关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主要领导经常下乡调研下点指导,区宣传部、文明办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协调督促检查创建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使琼山区的文明生态村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琼山区仅2010全年政府主导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就加大财政投入684.9万元,创建文明生态村42个,其中重点示范村20个。区委、区政府还负责创建规划,并对此要负责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目前已完成7个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控规编制工作。

2.2群众主创是关键农民群众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体,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的权利,是确保文明生态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琼山区高度重视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法,采取“大动大支持、小动小支持、不动不支持”、定期评比通报等措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农民监督,不包办代替,不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强迫命令,群众创建热情很高,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创建,由“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同时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在经费投入和使用上透明化,确保有限的经费都能用到创建文明生态村中,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2.3多元投入是根本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投入机制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投入机制,就是要让政府投入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政府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及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出人员和企业家向家乡投资,为建设农村、建设家乡作贡献。单靠政府投入是建不好文明生态村的,多元投入是根本,琼山区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始终坚持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筹一点、机关(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经费筹措方式,想方设法落实建设经费。区文明办加强和上级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发改、涉农部门的统筹协调,将涉农资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捆绑起来,将涉农资金投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上。在琼山,政府与群众的投入比一股都在1:2-1:3左右。

2.4合理规划是基础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农村的差异比较大,每个阶段的创建,都有其与之相对应的创建思路。区委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始终做到有标准,不搞达标;有要求,不做强求;发动群众,不摊派群众,合理规划每一个村,不搞“一刀切”,不搞绝对量化标准,力求使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可以搞好一点,经济基础不好的地方,可以先整治村容村貌,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并根据地理环境不同,打造不同特色的村庄,根据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距离远近,采取区片联创和辐射连片两种模式推进连片创建:在自然村相对集中的村庄,将它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在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特别注重规划,2007年区委就提出“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将原来“闲散”的文明生态村都统一起来,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每年创建20个重点村的速度创建文明生态村片区,实现科学统等发展。2009年初,琼山突破文明生态村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一廊三区四镇”经营文明生态村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游”,实现村、镇优美环境互相交映,经济发展互为交融,齐头并进。“一廊”就是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云龙、红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13造“百里乡村游长廊”。“三区”即以府城镇的五公祠、琼台书院、丘浚故居、海瑞故居、新潭历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龙塘镇的羊山建筑文化、南渡江饮食文化,雕艺陶艺文化,新潭古村落等为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府城、龙塘羊山古文化旅游区;以云龙镇的琼崖工农红军改编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玉仙村、上村,红旗镇的本立村、泮边村等红色旅游资源为特色,打造云龙镇、红旗镇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湾高尔夫产业、南国山庄为支撑,以万亩橡胶、千亩热带水果、百亩香蕉为特色资源,以龙鳞村、加乐湖村、田心村为辐射带动,打造三门坡、大坡镇、旧州镇、甲子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区。“四镇”即云龙镇红色文化资源和低碳产业园区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低碳经济风情小镇;红旗镇以万亩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红色村庄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体验风情小镇;三门坡镇以龙湾高尔夫产业、万亩热带水果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生态养生风情小镇;大坡镇以家庭小庄园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田园生态观光体验风情小镇。2010年区委结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和全区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一廊、三区、四镇”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镇”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海口“南控”的发展思路相结合,与大坡、红旗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相结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一至两个“文明生态镇”,进一步巩固提升从前的创建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