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教育论文 » 正文

孟子高等农教启发

2021-4-9 | 农业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周兰英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他一生除收徒讲学外,还周游各地宣传其教育思想。孟子农业教育思想的很多观点与当今农业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树立“施以仁政”的政治目标

孟子农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施以仁政,与农耕和农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孟子•滕文公上》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他把仁政的开端与分清农家的田界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匡正田界,井地可钧,谷禄可平,是打击暴君污吏,保护耕者利益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即把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土地、粮食放在第二位,国君放在第三位,将“民贵君轻”和民为邦本的思想贯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过程。他坚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优者,民亦优其优;乐以天下,优以天下。”在孟子看来,只有实施仁政,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才能使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内在规范达到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从以上可以鲜明地看出,孟子农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仁政是保民的前提。为此,今天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就要善于从中吸取精髓,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政为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观,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执政为民理念,做好人民的好公仆,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奉行“以农为本”的经济策略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第一需要,农业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命存续,更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与社会稳定。孟子认识到要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农业经济是基础,而“制产”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他认为衣食是民众生活的根本,要安民,就应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民众丰衣足食。人之为人,足食也。如果百姓能过上较好的生活,就能推行道德教育,社会就能稳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可见,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4]这明确地表达了孟子十分关切民众的生活,也深深了解农夫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则社会稳定从何谈起。另一方面,孟子又提倡薄敛。他主张既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要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准。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5]在他看来,一是要耕种好田地,二是要减免赋税。这正是保证民众生活无忧、保障社会井然有序的重要因素。在谈到交税赋时,他告诫国君必须考虑农民丰年和灾年收成的实际情况来征收赋税,否则灾年百姓就无以度日。他还主张农业税只对耕者抽1/9,以此来富民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孟子的“以农为本”思想里始终饱含着这样一个理念,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今天看来,对人们如何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可见,农业劳动特别是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江泽民指出:“我国十多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7]因此,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投身农村基层,服务“三农”事业,在发展农业、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中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这与孟子“农本”思想的内核是一脉相通的。

三、提倡“生态优化”的哲理教育

随着现代环境恶化、资源匮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一方面,孟子的农业哲理教育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他将合理保护动植物资源的行为称之为“养”。《孟子•告子上》列举,齐国首都附近牛山上曾经有过茂密的林木,由于人们实施不顾动植物生长规律的采集业和畜牧业,造成了“牛山濯濯”的景观,指出合理的“养”才能使资源不会枯竭[8]。《孟子•告子上》载:“虽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主张对生物要使其能自然成长而不为人所侵害。另一方面,孟子的农业哲理思想洞悉到人的实践主体性,表现了人在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孟子十分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取物以顺时”,对于此《孟子》一书中有诸多论述,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0]。如果老百姓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孟子的生态哲理思想对于当代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产生的新思维提供了重要依据。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毕业生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