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战略论文
作者:唐志强 关延文 单位: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 加格达奇林业局森调队
近年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林业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中央《决定》的出台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林业开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历史发展阶段,林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动员、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正在形成。针对新时期林业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重新审视发展方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战略的认识,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地委从实际出发确定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自然规律,也完全符合大兴安岭地区的实际。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效益的外部性,为我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生态屏障作用,以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为核心,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持生态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地区经济综合能力。其核心是加快生态区建设,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路子,这是我们当前与今后工作的重点。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之一。老子说:“道法自然”。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山林是文人士子最重要的精神家园。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家园观念同样是以自然环境做底子的,生态学ECOLOGY一词本就是从希腊语词根“OIKOS”(家园、住所意)演变而来。1992年,全世界1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第一次共同认真严肃地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指出:“在推动环境与经济一体化问题上,为了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与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没有任何别的利益比森林更重要了”。然而,时至今日,世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仍未彻底改观。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与自然的故事就是这样撞击和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恩格斯在一个世纪前曾经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幸的是历史验证了恩格斯的预言。在人类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1998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为了治理水患,使全国人民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示:“必须切实保护森林及环境,不仅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籍此,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我国全面展开,我国林业经历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历史性转变,由产业为主向公益林业为主的转变,也为大兴安岭林区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林区的发展定位及建立生态保护示范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全面实施生态建设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2.1生态屏障
从生态区位来看,大兴安岭是东北松嫩平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对其工农牧渔等各业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人民能否有一个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具有特殊的生态作用。大兴安岭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高寒地带,年平均温度只有-3℃,无霜期仅90~100d,植物生长期只有70多天,自然条件恶劣。同时,大兴安岭山脉及其森林植被形成了东北松嫩平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为这些地区营造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黑龙江、嫩江流域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调节作用,维系和平衡着两大流域的水源;并为北方重镇齐齐哈尔、工业基地大庆和松嫩平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提供宝贵的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资源。大兴安岭林区天蓝、水清、地净,堪称人间净土,茫茫林海织成的绿色天然屏障作用日趋明显。据国内生态专家最近在我区实地考察后得出的权威结论,大兴安岭森林每年创造生态效益值高达160亿元,其中纳碳贮碳效益值为68亿元,制氧效益值为35亿元,森林每年涵养水源值为54亿元,每年仅碳氧循环和水循环两个方面的生态效益值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年来年均木材生产效益1.03亿元的155倍,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2.2生物基因库
大兴安岭是我国富有特色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特有的植物966种、动物407种,保持了我国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3脆弱性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处于祖国最北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容易恢复难,需要时间长,成本高。从生态状况的变化看,正在出现生态恶化的趋势。一是气温逐年升高。1988年至今,气温增幅达到0.2~2.5℃。由此引发了森林病虫害加剧、冻土溶解、水文恶化的系列环境问题。二是洪涝灾害频发。目前林区已采伐林地达到集水区控制面积的三分之一,致使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下降,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殃及整个嫩江和松花江流域。这次洪灾持续50d,受灾人口达15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三是冻土溶解加快。在植被遭破坏的地带,冻土溶解深度较其他地段加深30~70cm。冻土退化完全改变了这片寒温带针叶林的生存条件。四是水土流失严重。据2002年普查的卫星遥感数据,全区水土流失1.69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并继续呈现增大趋势。大兴安岭林区20世纪60~70年代开垦的5°~10°的坡耕地,已有30多公分的肥沃黑土层流失掉。五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对环境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植物种类由原来的9种增加到21种。濒危树种樟子松已呈零星分布,面积减少了65%。因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并且直接影响东北松嫩平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安全。
2.4森林资源锐减
从森林资源的现状看,已经远不能适应大兴安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兴安岭自开发建设以来,有林地面积总的减少3.3个百分点,年均减少4000hm2;多数林分郁闭度在0.5以下,密度不足;森林资源已由开发初期的7.3亿m3减少到5.3亿m3,减少27.4%。特别是成过熟林蓄积由4.6亿m3减少到1.4亿m3,减少68.5%;在可采森林资源中,实行分类经营落实到商品林经营区的成过熟林数量仅有3535.5万m3,而在这些可采资源中,70%为二次或三次过伐区。成过熟林平均单株材积由过去的0.29m3降为0.11m3。优势树种落叶松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低,优势树种落叶松与杨桦木的比重已由开发初期的7:1变为2.7:1,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日益退化。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违背了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转保持平衡的基本原则,致使森林生态与生产能力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