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传统行政论文 » 正文

传统行政文化的问题探索

2021-4-9 | 传统行政论文

作者:夏洁秋 单位:柳州市委党校

自行政活动的发生至现代行政学科研究的确立,其间时隔数千年。文化作为影响制约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机制,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定。行政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受其影响,行政活动自身也相应地培养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由行政系统中的每一个体所应遵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构成。我国当今的现代化行政体制建设是在具有几千年行政文化传统的背景中进行的,因为文化具有连续性,传统的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联系;同时由于文化具有时代性,传统行政文化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与当今的现代行政文化的冲突也不可避免,故而探讨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实现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冲突中的统一,对于加强我国现代行政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行政文化特征及其两重性

(一)人文主义的行政模式。中国一面临海,三面紧靠大陆这样一种交通极不便利的自然环境,使中国古代产生出一种典型的大陆民族的行政模式—人文主义型的行政模式。表现为:绝大多数的行政活动都是紧密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最为现实的间题而展开的,在长期对政权集中和国家统一这样一种大行政目标的追求过程中,不仅使中央集权不断经由破坏而修复最后走向稳定,也在民众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恋邦的强大向心力;此外,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整体和谐,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整体和谐的思想移植到了行政活动中造就了传统行政文化强调统一,力主协同的显著特色;传统行政文化成长于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大文化氛围中,儒学重道德教化,以伦理关系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基础,这些方面对传统行政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使传统行政文化特别看重做人的道德价值,并强调整体的利益,形成了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整体主义原则。

(二)专制与民本一体的行政体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在这一农业社会中,存在着无数分散小型,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交换关系不发达的村落城镇,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必须有种高高在上的集权行政体制。从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所推行的专制统治,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持农业经济的稳定。专制的行政体制等级森严、上下有序;要求服从和统一,抹煞个性与差别;重视总体成效,漠视个体利益。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和稳定是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同时产生了“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行政思想。专制与民本一体的行政体制适应了对农业社会的统治要求。民本与专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两者紧密合一的行政体制。

(三)中庸信条之下的具休行政运作方式。按《中庸》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孔子云:“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成为传统文化观念中一则根深蒂固的信条。这不仅是人们立身处事的根本,也直接反映在具体的行政运作方式中。表现为力求行政活动不致陷入过份偏离稳定状态的“过”或“不及”,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和平衡。在处理行政事务时,保持稳定,避免极端,反对竞争和冒险。“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传统行政运作方式最为生动的写照。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如今更表现出鲜明的双重性,优劣互现.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积极性和优点主要是:有利于培养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向心力;通过行政手段使各种社会因家达到协调平衡;立足于从整体的长远的行政目标出发决定各种行政措施;努力在行政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群体精神,培育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情操.这些对社会的进少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也带来了它的消极性,直接表现为两大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其不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狭隘保守、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平均主义的表现。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要求影响下建立的现代行政文化格格不入,这些都需要在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加以认识并得到解决。

二、对传统行政文化三方面的否定

中国现代行政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发展市场经济紧密相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因而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与内涵。现代行政文化要求体现这一领域内从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到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最终完成,必须经历对传统行政文化的三方面否定。

(一)以正确的义利观否定封建伦理至上观。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诸子百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伦理至上观,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置于首位,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视为“小人之为”。从历史上看,伦理至上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从未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真正充分的实现.另一方面,它是私有制、封建社会的产物,在相当程度上是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维护压迫与剥削制度的,它教导被统治阶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不追求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稳固封建统治,带上了小农经济的烙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这无疑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观的逐步解体,急需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因此,“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我们能正确处理义利两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使之既区别于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与封建伦理至上观有着根本的不同,以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以法治、平等观否定人治、等级观。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中虽有大量的刑律条文和诉讼程序,从中体现了一定的法治原则,但封建专制制度下起到真正绝对作用的只能是人治。法治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走向,而中国现代行政体制所倚赖的法治原则直至令又仍受到“人治”传统的显著影响,成为行政改革中一块大的绊脚石。消除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治积弊,是建设现代行政文化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也历来体现着一定的“平均”思想,但无疑与现代行政文化所推举的“平等”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结果的平等,后者则强调起点的平等。现代行政文化中贯穿的平等意识包含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命题之中,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价值尺度的变化所带来的,与传统行政文化在小生产基础之上孕育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任人唯亲、因人设事、裙带之风等正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并必将会实现对后者的否定。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