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社会行政论文 » 正文

儒家行政伦理的启发论述

2021-4-9 | 社会行政论文

作者:孔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谐。儒家思想认为,“和为贵”(《论语•学而》)。对治家来说,和能旺家;对治生来说,和能生财;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因此,营建社会和谐关系至关重要。由于儒家倡导“贤人政治”,因而比较重视行政伦理建设,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同时,《决定》还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因此,研究和总结儒家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进行的行政伦理建设的理论经验和教训,对干加强我们党行政伦理建设,促进党风正、干群和,增强党的行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行政伦理,“就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是政府过程中的伦理,是关于治国的伦理”[l]。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体现了儒家对行政主体在权力运行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

一、俪家行政伦理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行政价值目标是儒家政治文明的理想追求,它反映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自觉,既为行政主体提供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按照此目标确立行政价值原则,促使行政主体遵循这些价值原则,引领社会按其所确定的价值目标和谐有序地运行。,

(一)“为政以德”的行政价值目标儒家文明是“一种强调道德自觉和人文关怀的仁德文明叫,因而其所确立的行政价值目标是“德治”和“仁政”。早在孔子之前的周公就在总结梁纷之亡和汤武之兴的原因时,认为在于其行政主体“敬德不敬德”(《尚书•召浩》)。周公的思想全都构成了儒家的思想文化资源问。正是在总结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是说,惟有“为政以德”才是最高层次的为政之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国治天下平。同时,对为政主体而言,’准有“为政以德”,才能树立起自身的权威,使“百姓贵之如帝,商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荀子•强国》)。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并根据人性善论,确立了以“仁政”为价值目标。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孟子•离娄上》)所谓“以德服人”,就是行仁政,就能使人心悦诚服,进而治国平天下。行政主体以仁爱原则行政,这对构建和谐社会至为重要,“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如果君、臣、民互相仁爱,那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君巨和谐、君民和谐,进而国家和谐、社会和谐的局面。

(二)“民为贵“的行政价值原则儒家在周公等人“敬天保民”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君命虽由天所授予,但天命代表着民意,故而君主行政必须为民,如荀子所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具体而言,行政者在施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是:“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儒家认为,行政主体对民众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谓亡”(《荀子•王霸》)。这就把行政权力的合理性和依据确立于民心之上,强调行政者在制定政策、安排社会事务时,只有以民为本,才能保证行政地位的稳固和安宁。那么,如何做到以民为本呢?

第一,“养民以惠”(《论语•公冶长》)。儒家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易传•系辞下》)这里所谓财,依西周以来的传统,主要是指作为民食的五谷、桑麻、六畜等间。国家政权要巩固,国君地位要巩固,都与人心的聚散密切相关。而人心的凝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使民众获取物质利益、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财),既是凝聚社会人心(聚人)的要素,又是社会和谐、统治稳定(守位)的基础。以财聚人的关键在于“养民以惠”。“惠”者何意?孟子说:“分人以财谓之惠。”(《孟子•滕文公上》)即是说,行政者应该使百姓得到物质利益的实惠,也即荀子所谓以“裕民”致“民富”(《荀子•富国》)。具体而言,就是使百姓有“恒产”,进而才能有“恒心”,才不会犯上作乱,才会有社会和谐。如果民众生存条件恶劣,其产业“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自顾不暇,又哪里会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讲究礼义呢?不讲礼义贝lJ纷争四起,而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恤民”,即体恤民情、怜悯民生、爱惜民力。儒家强调“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这就要求行政主体应体恤民力民财,使人民得以宽裕,休养生息,从而和悦民心,协调秩序。正如荀子说:“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荀子•非十二子》)。具体来说,要求行政主体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要做到几点:一是要使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如孔子在谈到如何为国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也即民信的基础首先是足食。二是要“取民有制”,不违农时,轻摇薄赋,不搞竭泽而渔。所谓“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国富》)。三是要注意扶危济困,适时贩济贫困残疾民众,“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下》)。如聆‘庙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这样的行政者是不合格的,“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果行政者深怀恤民之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反之,如果“有社樱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已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