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论文 » 正文

艺术鉴赏联想与想象的意义

2021-4-9 | 艺术鉴赏论文

作者:李杰 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鉴赏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鉴赏主体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这是由于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审美对象刺激、诱导下,将大脑中已有的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曾用“神思”“浮想”“迁想”“神与物游”等来概括审美想象和艺术想象。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想象常与形象思维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心灵论》中说:“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想象”一词出现虽早,但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想象”才得到广泛运用。审美想象是人的想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及其对人的刺激;生理机制是记忆的复合,是大脑皮层贮存的众多信息的新组合,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复苏;心理条件是主体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表象、经验,把握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接受当前对象刺激为契机,以特定需要、目的为动力。审美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能力,是审美、创造美中形象思维的中心枢纽、是意象创造、美感深广化和艺术创作、艺术批评鉴赏的心理动力。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是审美主体感知艺术对象时连带想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联想”一词最早由英国人洛克于1690年在《人类理智论》中提出。

审美联想的客观基础是对象审美特质对人的刺激的强度、次数,对象之间时空上的邻近性,体现出当前事物与记忆中事物所固有的联系。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复苏,以往兴奋痕迹在新对象刺激下的重新复现。心理条件是以往感觉印象、记忆材料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主体对事物特性、事物间联系的认识程度,以及特定的审美目的和情绪状态等。它是记忆的复合,回忆的表现和结果,是表象与观念、理智与情感、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它可将对象与自我沟通,激起自我意识,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将分散事物加以组合,构成完整的审美意象;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突破时间和对象固有形态的限制,自由扩展到其他事物,从而丰富对象审美的特性、深化、强化美感;还可引起情感的扩张,引起移情、推爱、推憎、通感等等。

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原作的艺术形象,使原作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和发现与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艺术形象。朱光潜先生曾说:“在观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和想象……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和想象……像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令人感觉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①”在各门艺术鉴赏中,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体验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如果没有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就很难说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艺术鉴赏主体真正获得了美的感受。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艺术鉴赏主体通过感官从艺术作品的形式进入作品内涵之后,就会在艺术作品的丰富的内涵给欣赏者提供的想象空间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活动,使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形象得到完善、丰富、升华,从中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一、艺术作品在鉴赏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中得到完善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这是由于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仅仅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为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罗丹曾说:“艺术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依据,借此可以自由发展。②”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只是完成了一部份工作,还有一部分工作需要鉴赏者去完善。而在完善艺术作品的工作中,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心理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由于文学作品与具有可视的造型艺术和可听的音乐艺术不同,它既不能直接显现如同造型艺术那样的视觉形象,也不能出现如同音乐那样的听觉形象。而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来描写人物形象和客观景物的,但作为形式材料的语言和文字符号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鉴赏主体要使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在自己的心目中栩栩如生地活起来,除了通过想象和联想活动之外,是没有其它任何办法的。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雾》一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此首诗中诗人由于听见淅淅沥沥的春雨,联想到开放的杏花,联想到卖杏花。鉴赏者在鉴赏时也从诗中所传递的形象中联想到绵绵的春雨,艳丽的杏花,可以想象着小巷里卖花姑娘清脆的卖花声。由此联想到春天的美好,陶醉在一片昂然的春意中,心中愉悦而超脱,仿佛已经置身其中。鉴赏者如果没有此翻联想和想象,就无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得不到美的享受。其诗只不过是文字符号的罗列,一种只存在着潜在意义的客观存在体。又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功夫的词,如“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独孤九剑”“九阳神功”等,如果我们问金庸先生这些武功的一招一式具体是什么样,他可能会告诉我们让读者在想象和联想中回答吧!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读者迷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正因为他们通过小说的文字描述,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出动态的艺术形象,在大脑中呈现出一副副画面,并将这些画面联系在了一起,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和跨越,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通常称为“月光”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本来并没有文字标题,作者只是标明了这是一首幻想曲式的奏鸣曲,献给裘丽叶塔。而“月光”的得名是由于一位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听了这曲首乐曲之后,把它的第一乐章比喻为“湖畔夜色”。其实,这只不过是诗人听了乐曲之后的一种想象和联想。至于“月光”的标题是否与整部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相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月光”这一标题而今已约定俗成。宋代画院的考试题多选自名诗,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能画出“香”字来呢?有一应试画家画一匹奔马,有几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使观者联想到蝶恋花,由花而联想到香,这就把“香”字暗示出来了。画面上的事物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嗅觉,但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蝴蝶追随马啼飞舞,唤起欣赏者的嗅觉感受,使欣赏者观花时闻到花的香味。这副作品之所以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画院考试状元,就是充分利用了鉴赏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发挥对艺术作品原作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