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张松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教育的龙头,是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跨越,对我国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高等农业教育现状
(一)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从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至今,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协调发展的格局。据统计,截至2005年4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94所,其中涉农(林)高校252所,独立设置的农林本科院校38所。[1]2005年我国农科招生111052人,比1999年增加96.7%,其中博士研究生2253人,硕士研究生11611人,本科生45674人,专科生51514人;年在校生344168人,比1999年增加97.9%,年毕业生75569人,比1999年增加119.1%。[2]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高等农林院校共获得8篇,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获得2篇,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分别获得1篇。至此,有12所农林院校共获得优秀博士论文39篇,其中,中国农业大学获得9篇,名列全国高校22位,南京农业大学获得6篇,名列全国高校29位,四川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获得4篇,名列全国高校37位。
(二)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农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内涵建设,国家重点学科数有了较大增长。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排名情况来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农林院校有20所,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1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总计24个,名列全国高校16位;南京农业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0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总计13个,名列全国高校25位;华中农业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覆盖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总计8个,名列全国高校52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总计7个,名列全国高校81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9所农林院校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位于全国高校百名之列。
(三)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高等农业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日益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共有2所农林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之列,4所农林高校设有研究生院,8所农林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2006年度,有高等农林院校参与的1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8所农林院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小麦抗病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及其应用”、“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等1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高等农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投资经费不足
我国农业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公立高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投入。据统计,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2.82%,比上年增加了0.03个百分点。[4]而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世界平均水平为5.2%。[5]在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有限的投入中,只有19%左右用于高等教育,[6]而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国家对农业高校和其他类高校的投入是不均衡的,农业高校明显处于弱势地位。2006年教育部直属的4所农业高校教育经费拨款之和为111707.42万元(表3),还不足某重点理工科大学一个学校的教育经费拨款,4所农业院校生均教育经费为某重点理工科大学学生均教育经费的30%。而为数众多的地方农业院校,由于是地方政府拨款,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所能得到的拨款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二)传统农科专业人数比例较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GDP持续增长,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高校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尤其是1999年以来,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普遍实行大规模扩招,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农业教育同样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高等农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高校的发展。据统计,2003-2004年,在农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中,传统农科专业的招生数占23%-38%,[7]2005年全国农科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在校生人数占总在校生的2.1%,毕业生数占总毕业生的2.3%。[8]纯农科学生规模,无论是在农科院校的在校生规模中,还是在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中,其比例都较小。
(三)优质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不畅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农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有所好转,但上线第一志愿率仍然偏低,许多农业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农业高校在争夺一流生源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某重点农业大学2007年第一批本科投档线公布时,文理科均只高出重点线5分,实际理科最低分考生以压线录取;据2004-2006年农科专业录取数据显示,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农科专业的人数仅占当年招生数的1/3,高分考生不愿填涉农专业且不服从调剂,进入该校涉农专业就读的考生,大多是通过调剂;2006年该校涉农专业未报到人数占该校未报到总人数的64%。[9]另外,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大量精简人员,接收大学毕业生的难度加大;许多乡镇基层单位由于编制、效益等原因,难以吸纳农科毕业生,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已处于“网破、断线、人散”的境地,导致中高级人才“回流”农村的渠道不畅;再加上农业高校学科建设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农科专业面较窄,适应性较差,导致了农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