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认识和理解工笔画的写意性

2021-4-9 | 艺术理论论文

作者:林启泉 单位:龙岩学院艺术系

一、工笔画写意性的解读

从工笔画绘画样式的出现开始,写意性就一直隐性存在于工笔画创作中。工笔画的写意性不是水墨画的技法概念,更不是游戏笔墨的绘画表现,它要求的是认真思考,充分抒写,力求充实和完美,是在创作中对形象的描绘过程中体现意境的追求和创造,既有对客观物体形态特征的表现,又有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世界的抒发,体现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精神,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技法或程式。“写”就是表现、抒情,是对一种民族精神诠释和再生,也是对民族文化意识的传承和表达,是绘画创作的过程。“意”包括意境、意气、意蕴、意味、精神内涵、情感境界等诸多因素,是画家对现实生活和生命与存在的真实感悟,是画家在画中感情的倾注,使画面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能让观者在领会之余加以想象和发挥的,引人回味,触人情怀,勾起思绪的东西,是中国绘画艺术长期坚持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方式。

元以前中国画史,工笔画是主流画体,从遗留下来的作品和不断完善的艺术理论中,领略到工笔画写意性的自觉特征。唐宋作为工笔画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作品都是以传承严密,法度严谨,造型设色工整细致而又有充分表意的特点流传于世。当时画家以崇神尚意作为造型原则,主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1]78强调了意的重要性,把意的传达作为审美主流,有“工笔意写”的说法。宋元以后“写意”成为书写主观意兴和自然率真的代名词,文人画的强势兴起,审美倾向出现重大变化。明清以后,工笔画形式技法相对僵化,缺少绘画性,意写成分少,工笔画的意写性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水墨写意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上千年的历史主流,但它们的绘画理论很多都是从传统工笔画延伸演变过来的,当然,写意理论也为工笔画写意性提供更多语境,为工笔画的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笔画空前发展。

中西文化的彼此碰撞、相互吸收借鉴。当今工笔画家在挖掘传统资源和吸收其他画种之长取得了丰硕成果,技法的不断开拓和不断丰富,新材料和肌理被不断发现应用,增加了工笔画的表现方式及可读性,使中国工笔画获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丰富、活跃、复杂而又有利的发展机遇,呈现了形式多样、风格繁多的局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视觉盛宴,审美需求也更贴近普通大众了。然而,在这西学东渐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在中国工笔画坛上因求变、求新、求快的态势,各种时弊纷至沓来。工笔画家在确立现代意蕴的艺术风格时往往只注重肌理的发现和制作效果而忽视了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固有的传统审美因素,导致作品呈现的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夸,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内涵及情感表达方面远远不够,在唯美的倾向下,滑向媚俗、低浅的作品大为流行,真正意义上的抒情托事的文化内涵被消解了,中国工笔画蕴涵深厚文化的特点被遮蔽了,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甚至被完全颠覆。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加强写意性的体现,要求在创作中国工笔画时把提升“意”的传达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邵大箴说:“工笔画的思想是中国画的写意体系……工笔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写意的意识、理念和自觉性。”[2]他的这段话,既是对传统工笔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研究,回归工笔画的重要审美因素,又是对当今中国工笔画的演变提供重要参照,让我们能在应用传统资源的同时又不受其束缚,摆脱在创作上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技炫技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有效手段来调动和营造氛围,以平稳的心态和沉静的品质来创造和表达出丰富的意,做到道技一体,立象以尽意的写意精神。刘曦林撰文说“工笔画不仅工于笔,亦工于意,如果笔愈工而意欲寡,就是一种劳动的浪费,如果刻意于形似而未臻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如果尽精工微地制作,失去了‘虚’‘空’留下的言外之意或味外之味,那就违背了高雅艺术的本旨。”[3]68为完善工笔画自身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工笔画写意性的体验

工笔画的写意性从提出讨论到现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但对工笔画写意性认识已有一个清晰的态势,即当今工笔画家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注重回归工笔画的本体———如何加强意的创造表达和传递,把意当成创作的主导,在现实生活中将感悟变为一种意的诠释,而延伸到对工笔画材料和技法的探索。

首先,应加强从文脉的角度对意的感悟。写意性是工笔画固有的文化特征。工笔画家如果漠视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系统,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由衷的认同感的话,所表达的内容就失去了参照,极具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保证。历史经验证明,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画家,缘于对传统精深的理解和建树,在中国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齐白石总结自己一生:诗第一,书法第二,篆刻第三,画第四。[4]说明他在绘画中极其注重崇尚诗意的文化气息,虽然以水墨为主要绘画手段,但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兼工带写的作品,对意的创造和表达为后人留下许多经典之作。中国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体系,作为工笔画高峰时期的宋代,邓椿在《画继》里就说到“画者,文之极也”,[5]把画看成是文的最高表现,可见工笔画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远古时代,孔子的“仁”、“礼”学说成为早期中国画表现意蕴的重要源泉,以此对人格精神的培养延续至今。认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无畏,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在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境界,含蓄、内敛、中庸、和为贵是他们的处世之道。始终觉得仁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使作品无浊气、无滞气,只有清气、正气、雅气。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借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由此衍生出与孔子学说一脉相承的“仁、和、清、正、典雅、高洁”等诸多意境,都是在中国文化不断变化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成为中国画千百年来审美境界,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画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如“六朝的高古玄淡,唐代的雄健华贵,宋代的院体精丽和文气墨意,元代幽古精致的格调,明清的感性气息和变异旨趣”,[6]都含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中国画的画理、画法都与儒、道、释的思想观念关系密切。在宋以前,汉唐时期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题,基本上以儒家的道德伦理观进行绘事。唐宋以后,道家、释家的文化思想进入士人的世界观,相信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山水画、花鸟画盛为蔚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充分体现绘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人进入绘画体系以后,中国画的文化性更加突现,他们通过文化提升境界,再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形成崇意尚情的传统文化。在品评作品时,常用“庙堂气”、“书卷气”、“山林气”、“市井气”品评作品的品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特点。综上所述的中国画文化都是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还有许多中国文化精髓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和张扬,正如龙瑞先生所说“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不能把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束之高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