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财政建设论文
作者:罗红 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一、实施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收支活动实现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共需要具体来说很复杂,概括来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纯公共需要,如国防、军事、外交、国家安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准公共需要,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的公共事业包括水、电、气、煤、油、运等,还有些基础公共设施等等。属于纯公共需要由政府完全承担,属于准公共需要则由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因此,在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从事收支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国1998年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1999年正式实施。当时由于对公共财政的本质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实际操作中很多做法还是传统的老一套,大量的政府资金用于生产建设,而非投向公共领域,满足公共需要,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百姓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6届3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七大以来进一步提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的财政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本位逐步回归。
(二)基本要求
1.公共性:即公益性。财政资金的投放,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
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财政分配制度对不同的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必须公平公正。
3.公开性:政府的财政收支预算要公开透明,对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公众要有知情权。围绕着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对如何推进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二、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性
为实现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公益性,当前迫切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仍有不足。
(一)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现状
1.民生概念的界定纯民生——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五个方面;泛民生——在纯民生基础上加计农林水环保、交通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
2.增幅很大但占比仍低(1)从增幅看: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增长19.8%。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增长25.4%。可见,政府加大了向民生领域投放资金的力度,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都超过了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平均增幅(2)从占总支出的比重看:2010年中央财政“纯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18.4%,若将支“转移支付”(要求地方主要用于民生领域)也列入其中,则接近40%。“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总支出31.9万亿元,“纯民生”支出累计9.83万亿元,占比30.82%。这个占比与我国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还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2010年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6.万亿美元,其中,医疗保健,占总支出的17%;教育保障,占总支出的16%;养老保障,占总支出的15%;社会福利,占总支出的11%。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及教育等的合计开支达到60%。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房价的一路暴涨,“买房难”引起百姓极大关注,而政府所应承担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
(二)当前增加民生领域资金投放的主要对策建议
1.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约14200亿元,占GDP的比例3.57%,距离4%的目标还差0.43个百分点。为如期实现4%目标,必须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一是对外企及外籍个人,统一按“三税”实际缴纳税额3%征收教育费附加。二是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三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但是,为了尽可能不加重纳税人税负,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笔者建议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的上缴比例,将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专门用于教育事业,这既有合理性又有可行性。
2.继续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2009年提出的深化医改的五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年间全国财政资金投入新增11342亿元。并已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医改的重点也是医改的难点。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可以考虑成立药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医院不再经营药品。药品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从而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其次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随着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3.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有一项约束性指标,就是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针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金不足是最大障碍。尽管一方面,中央财政不断提高用于保障房的支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出让净收益的比例、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全国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也已开始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但资金不足仍是最大障碍,为此建议:⑴中央政府的扶持资金再多一些,土地出让金和公积金的计提比例再提高一些。⑵尽快建立责权对等的中央与地方间转移支付制度,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利。⑶明确将社会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纳入法定支出的范围。⑷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