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医急诊论文
作者:陈雪梅 王儒平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急诊思维是急诊医师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集、分析和归纳相关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由于急诊病人往往病情急,来势凶险,病因繁多,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求急诊医师必须有清晰的诊治思路和急救能力,方能保证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长期以来,人们把“治未病”局限于预防范畴,其实既病防变是临床上治疗疾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在对危急患者抢救时,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还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要采用的诊治方法,这样才能掌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笔者在长期的急诊工作中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融汇贯通于中医急诊思维里,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保障了医疗安全。
1“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与中医急诊思维的理论融合
张仲景立足于临床实践,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发展了“治未病”理论。他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肝之病,多传变至脾,治疗当顾及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发展与传变。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特别是危急重病的抢救,旨在把握治疗时机,用药宜于病情传变之先,防止疾病加重或发展恶化。这就是治未病“既病防变”在治疗急危重病时的内涵实质。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其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疾病发展的思想。既病防变,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而且要“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治疗疾病时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扩散、病情的恶化。既病防变就是先于病机变化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
2“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与中医急诊思维的临床融合
“既病防变”,是指在发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有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阻止病情的发展或传变,促使疾病尽早痊愈。疾病发生后,由于邪正力量的变化,就产生了疾病的变化。疾病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变化。如能在疾病的初期诊治,此时病位较浅,正气未衰,病情多轻而易治,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愈趋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中医急诊医师对急危重病人的处理,要注意灵活运用中、西两种治法,分清轻重缓急,诊断上要先排除危及生命的各种疾病,治疗上要突出重点、综合抢救,注意“既病防变”,对疾病的传变、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处理并发症。在治疗危急重病时要“治未病”,就是从动态角度去观察疾病,分析病机,注意疾病发展和传变方向、速度、程度、范围、传变趋势,然后辨识患者神态、呼吸、面色、四肢、舌象、脉象,以便及时阻止疾病传变,不失最佳治疗时机。如: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属中医真心痛的范畴,笔者认为从辨病的角度出发,中医的既病防变思想在真心痛的治疗中有独特的重要性,真心痛多死于并发症,既病防变思想应贯穿真心痛治疗的全过程,如果患者胸痛不止,气喘,极易致厥脱,在救治时不仅要注意止痛,还要注意益气防脱,用急诊思维就是要注意防止猝死、心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的出现,一旦出现并发症,主次矛盾已转化,这时就要注意治疗并发症,及时阻截其传变途径,掌握治疗主动权,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医生战斗在临床第一线,遇到的大多数是急危重症病人和许多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必须反应敏捷,思维活跃,业务素质强。这种开阔的急诊思维恰恰与祖国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我们学习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不仅仅是学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将它发展和延伸,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