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危机传播论文
作者:宦晓渝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研究缘起: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克•贝克(Ul-richBeck)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逐渐“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①美国著名学者乌里尔•罗森塔尔在1989年指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重要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②。从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开始,危机传播逐渐进入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之中,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如何进行危机传播,往往反映出政府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态度。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H1N1病毒(以下简称“甲流”)同为危及公众的公共卫生事件,且均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要探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是否更加成熟,更加公开透明,报道手段更加多样化。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危机事件发生后纸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报道内容上所采取的措施为研究重点,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将该报2003年对“非典”事件和2009年对“甲流”事件的报道作为对比,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定性研究得出结论。
三、个案分析
(一)报纸的选取
笔者选择《人民日报》的原因在于,《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办,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2010年《人民日报》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它对于危机事件的传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政府的立场。
(二)时间段的选择
在对报纸进行内容分析的时间段上,从《人民日报》对“非典”或“甲流”危机事件第一次报道开始到之后5个月的报道时间作为研究时段。具体来说,“非典”报道抽样时段从2003年4月3日到2003年9月3日,“甲流”报道抽样时段从2009年4月26日到2009年9月26日。
(三)抽样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隔周抽样,“非典”和“甲流”报道分别从2003年4月3日和2009年4月26日开始抽样。在《人民日报》纸质媒体上选择内容涉及到“非典”或“甲流”的报道进行统计,抽样得到关于“非典”的报道共154篇,关于“甲流”的报道共43篇。
(四)分析类目
1、报道形式。报道形式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报道和其他,报道形式体现出对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之所以将图片报道专门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是因为图片报道与其他形式相比,更具有视觉表现力,而且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语言也越来越重要,危机传播中表达形式是否多样化是本论文关注的一个方面。
2、版面位置。本研究将版面位置分为头版头条、头版其他位置、其他版头条和其他版其他位置。在纸质媒体的版面设计中,因新闻的重要程度不同将新闻置于版面的相应位置,新闻重要程度在版面上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头版头条、头版其他位置、其他版头条和其他版其他位置。
3、报道态度。报道态度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区分报道态度的标准主要是看新闻对“非典”或“甲流”的报道对受众心理所造成的效应。正面报道主要是关于疫情发展积极的、良性的报道,负面报道则是报道疫情严重程度、扩散和死亡情况等的报道,中性报道则是介于正面和负面报道之间,没有特别指向的报道。在研究中发现在“非典”报道中时有疫情报告发表,对于疫情报告可根据报告的具体内容来判断报道态度。
4、报道来源地。报道来源地分为国内和国外,这样细分的原因在于“非典”和“甲流”均为全球性疫情,并且在传入中国之前已在他国发生,用这一指标来检测《人民日报》对事件的关注程度是否足够。
5、信度测试。因本研究内容分析的样本量不大,只有一位编码员进行编码,因此对编码员自身的信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信度为0.95。在编码、抽样之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四、讨论、发现与建议
(一)“非典”和“甲流”报道统计结果对比
1、报道形式。“非典”和“甲流”报道相比,采用新闻报道形式的百分比有所增加,从85.1%提高到97.7%,而“甲流”报道的形式更单一,没有新闻评论出现。图片报道的百分比有所下降。
2、版面位置。“非典”报道在头版上占的比例高于“甲流”报道,特别是在“甲流”报道没有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布新闻,而是更多地在其他版面的其他位置出现。
3、报道态度。“非典”和“甲流”报道的报道态度百分比排列从高到低均为中性报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虽然报道态度的顺序相同,但从具体的数字来看,从“非典”到“甲流”正面报道的比例(从33.8%到9.3%)有所下降,中性报道的比例(从61.0%到86.0%)有所上升。
4、报道来源地。统计数据显示,“非典”报道中《人民日报》关注的新闻98.1%来自国内,而“甲流”报道则是79.1%新闻来自国内,来自国内的新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来自国外的新闻则有所上升。
(二)“非典”和“甲流”危机传播的特点对比
1、正视危机事件,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人民日报》关于“非典”的首次报道是在2003年4月3日,此时距离首例患者被发现已经隔了5个月之久。在“非典”危机传播中由于政府和媒体的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公众在之后遇到类似的危机事件时总会与之相提并论,并由此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不信任。从“甲流”的危机传播中可以看出,2009年4月26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第一条发生在国外“甲流”新闻,以确保公众的信息获知自由并减少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恐慌。这也就是“报道来源地”统计中来自国外的新闻占到20.9%的原因。中国大陆首例确诊的“甲流”病例出现在2009年5月11日,之后《人民日报》立即进行了报道,做到及时有效地传播并随时向公众报道“甲流”疫情进展,掌握了危机传播的主动权,弥补了“非典”报道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