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危机传播论文 » 正文

危机传播与媒体素养的关联

2021-4-9 | 危机传播论文

作者:费丹丹 单位:湖北大学

在危机报道中,信息是复杂多样的,受众和媒体以及政府该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是关键,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落脚点是媒介素养问题。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它已经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其定义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①最初的媒介素养是指主体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陈力丹指出,煤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对关于媒介知识的了解;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对传媒工作规范的了解以及职业精神。本文在陈力丹的媒介素养概念基础上,从受众、媒体和政府三个方面,对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和媒介的关系。

一、媒体的媒介素养

对媒体而言,媒介素养是指媒体工作人员学习新闻专业主义职业理念,接受和处理新闻信息的技能。在危机传播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传媒的预警作用,但是大量实例证明,很多危机出现时,媒体并没能及时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或警示。从SARS到汶川地震,以及“7•23”动车事故,媒体更多是在危机出现后才报道,甚至在危机出现后呈现出失语或片面的报道。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为船头“?望者”的媒体人在危机时刻成为“迟到”的哨兵,是什么原因使媒体在危机发生后不能及时报道,适时的减小危机程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媒体的预测性不够强

随着现代技术的尖端化、专业性、复杂性等,使危机事件也呈现出复杂性、突发性以及破坏性等特点,让发现和规避风险成为一项专业技能,需要相关专家才能识别。但是有些危机事件的出现是媒体可以预料却没有及时报道的,如2010年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曾一度传言核辐射污染了海水,食盐里会含大量辐射元素,国内媒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盐慌事件发生。

2、媒体报道不够深入

由于新闻报道越来越强调时效性,致使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将事件简单化,没有及时进行专业性解读,致使新闻信息失真,甚至扩散风险,引起社会恐慌。如2008年10月21日,山西某报在未经严格查证的情况下,对流传于手机短信中有关“广元柑橘有蛆不能吃”的内容进行了报道,短信内容涉及蛆虫、深埋、撒石灰等“敏感”字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四川当地进行澄清和解释,依然避免不了消费者的恐慌,使广元柑橘销售受阻。随着商业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媒体过于追求新闻时效性和冲突性,大肆片面炒作化的报道,致使危机传播失真和风险扩散。这一方面和媒体从业人员片面理解新闻价值和只强调关注度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编辑与记者媒介素养缺失的体现。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协调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正确、迅速地传播信息。

一是第一时间报道。在危机事件发生时,社会是充满着疑虑和猜测的,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布,容易产生谣言。例如在“7•23”动车事故中,由于政府补偿情况未及时公布,网络上一度出现被强制签合同等失实信息。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坚定时效理念、信息理念和人文理念是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关注灾难中的“人”是传播者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如央视在对汶川地震的直播中,以灾难中人的生命及拯救为核心来展开的,不仅报道救人的英雄,也报道被救的受困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是坚持理性报道。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者,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理性看待危机事件。例如,在“小悦悦”事件中,大多数媒体报道角度是人的冷漠,再加上之前大量报道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系列事件,致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危机”,而此时央视对这件事并没有大肆报道,而是在《新闻1+1》中,通过三个被撞的孩子,因为受伤后不同的待遇导致不同的命运,告诉人们世界还是有爱,央视的这种理性更显社会责任担当。

二、受众的媒介素养

针对受众,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也就是说大众理性的媒介认知和批评能力,受众能够积极运用媒体资源,并对媒介信息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受众面对危机事件时,如何利用信息取决于个人的媒介素养。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受众很难对危机原因、趋势、破坏力等作出理性认知和科学判断。选择和解读危机信息,往往基于对危机发生概率的“主观认识”和对不期望发生事件对自己带来损害程度的“主观预测和联想”。③尤其是海量的网络信息,更加加重受众选择信息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自己能理解的信息,忽视难以看懂的专业信息;重视表面信息,忽视深层信息;重视事件本身,忽视原因的读取问题,因此容易导致对危机的判断失误。④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受众对照片合成、视频后期制作、声音模拟等技术知识的缺乏,人们也更难理性、客观地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危机报道中的不少谣言来自于网络,被别有用心的人扩大,会误导受众,导致群众恐慌。例如“7•23”动车事故中,网上微博就有谣言说死伤人数高达230多人,很多受众在不加确认的情况下予以转发,于是网上出现了对铁道部和政府的谩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受众媒介素养。

1、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知识普及,如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网络上定时发媒介案例解读信息,告诉受众如何分辨信息。只有不断加强受众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才能促使受众准确利用大众媒介实现自身的发展。

2、提高受众面对危机的理性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是为了使受众在媒体面前,尤其是面对危机事件时,不要停留于表面和个人感觉,能够追求真实,能够相信权威的大众媒体,拒绝没有消息来源的信息。

3、受众要掌握多种媒介的传播技能受众只有了解媒介的优劣势,才能辨证地看待媒体传播的内容。同时受众要积极参与危机传播,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和鉴别能力,并勇敢辟谣。

三、政府的媒介素养

在吸取了“非典”的教训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保障信息的公开和受众的知情权,显示出了党和政府对突发事件中媒体作用的重视。但是依旧有不少机构不能正确认识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部分工作人员媒介素养不高,对危机事件的信息不能及时公开和处理,使受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例如,在“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由于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发言内容,致使原本愤怒的受众对铁道部更加不信任。提高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媒介素养是提高政府新闻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信任的途径。所以提高政府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提升政府的媒介素养应做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