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育 » 正文

高师数学学科整合教改思考

2021-4-9 | 学科教育

本文作者:汪文贤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本文中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系指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实践等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数学教育基本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

1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如何面对这一实际的基本策略就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7]。这一策略的实施,则需要具体的工作去体现。那么具体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来说,应该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适用性”数学师资呢?传统的高师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及其教学方面很少具有有机联系,其后果势必是或遗漏,或重复。由于各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因此内容重复不仅无法避免,而且相当多;同时,由于内容仍具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形成教学内容的变量性,这与教学时间的常量性产生了较尖锐的矛盾。如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教材教法和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与初等数学研究,还有教育科研与毕业论文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复,且显然有些课程是后增的。内容的重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新增的内容显然是必要的,原有的内容又觉得必不可少,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其结果只能是减少学生的自学时间。

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课程、教材“几十年因循守旧,采取补补缀缀的办法”,于是,“招致课程内容的膨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革新课程,已经刻不容缓了。”[2]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教材以来,教学的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改革。虽然高校师范类专业也在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处在一个被动应付、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之下。这就是说,职前教师教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比如,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就是明显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上,中小学迫切需要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开展数学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这些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师范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体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再加上中小学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数学教材,而高师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因此,致使培养的新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实施新数学课程的需要。综上所述,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中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刻不容缓。在实践和理论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改革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2改革的实施

根据“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基本思想,在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改革的基础

为了使改革不流于形式,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要扎实改革的基础。首先,此项改革以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化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为依托,另外有相关的省教育科研课题,有浙江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还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学教育新视野》,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数学问题论》等相关专著,在《数学教育学报上》发表了《数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在《教学月刊》上发表了《开设数学问题课,提升数学思维力》等相关论文为基础。其次,国内外已经有类似的改革先例。据顾建民等[3]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中介绍,位于欧洲丹麦德兰半岛北部奥尔堡大学从1974年建校起,就创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做学问”的新模式。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开发发生了显著的质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科学的综合化动向[4]。关于课程教学,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数学。此外,还有德国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范例教学法”与美国和前苏联的“问题教学法”都具有相似意义。国内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学科教育类课程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是:考虑教师教育专业的边际或双专业性质,把普通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按照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便形成课程体系和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至于中小学,与此改革相似的改革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说。再次,改革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从课程论来看,“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思想和做法,属于“一体化教学方法”。这种组织课程的方法,G•豪森等人认为,要求“组织学习的过程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发展的需要”,“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必须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是说,凡是跟个人生活和职业有关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无论是目前的还是将来的,都应予以考虑。从现实中提取的问题将决定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和问题组,一般不可能局限于个别的学校科目,也不能依靠某一学科的教材、概念和有关知识来加以解决。几个学科的处理方法与观念的相互作用,将会在解决问题的阶段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这个缘故,一体化教学方法取消了教学科目的划分,而是把这些科目按现成问题的需要进行一体化的处理。[5]

2.2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改革的总体方案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用“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性数学教师”这一课题来组织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理论课的教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大合”即将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为2门课程,一门为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一门为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由数学思维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和初等数学研究这样传统的3门课程整合而成。整合后的数学思维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数学思维论,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数学解题训练。而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则主要是由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和系列化实习整合而成。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系列化实践。“小分”即在以上的大课程下设列小课程。“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这门大课程下设的“数学解题训练”课程,由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和数学竞赛等3门小课程组成。“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下设的“数学教育学”,则由数学新课标解读、新数学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技能训练等4门小课程组成。而“系列化实践”课程又由2个子课程组成,一门是“校内实训”课程,一门是“校外实习”课程。校内实训课前述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外,还有“实习前试教”;而“校外实习”则由“参观附属学校”、“一节课见习”、“全程见习”、“规范性实习”和“适应性实习”这样一个系列所构成。在实施以上课程构架时,具体的做法是:“数学思维论”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而开设,数学解题训练中的“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课程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寒暑假作业,属课外活动课程;“怎样解题”课程由教师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中的相应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寒暑假作业作集中点评;“数学竞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数学教育学”中的“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这2门课程作为小课程,由具有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教师担任;“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作为“数学教育学”的理论部分相对集中讲授,“数学教学技能”的基本功部分分散在课外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数学技能则利用微格教学以分组为主进行训练。关于“系列化实践”则不是本文的主题,此处不赘。以上阐述了如何“以课题组织课程”的方法措施,接下来以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以问题组织课堂”。[6]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为以后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教师组织了以下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次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