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传播论文 » 正文

网络教育传播的辩证式探索

2021-4-9 | 教育传播论文

作者:何磊 王满华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引言网络教育传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育的环境,从而完成教育功能、实现传播效果的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方式。从传播学的立场研究网络教育,就必然要涉及到环境、对象、方式等传播要素,而以辩证的观点来解读这些要素,就必须既立足整体又着眼局部,既把握结果又重视过程。

一、传播环境———虚拟性与真实性的融汇

在传播学中,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网络教育是依托于真实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虚拟的教育方式,它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真实性,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既拓展了传统教育的虚拟性,又实现了传统教育的多样性,从而使教学规模得以扩大、教学层次得以提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一)虚拟性

从心理层面来看,网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虚拟的多维信息空间而不是那种实体意义上的组织形态。在这个空间里,虚拟是一种无法将对象转化为物质的现实物的特殊形态,它代表着一系列存储在硬盘中的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因此,虚拟性就必然成为网络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具有物理时空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它打破了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真实条件下无法达到的高度,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虚拟为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虚拟代表着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的内心得到补偿性满足的替代物。从技术层面来看,相对于网络在游戏等领域注重角色扮演的虚拟上来看,在教育传播领域,网络的虚拟性更体现在情境的塑造上。例如: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实现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建造一个虚拟的可视化的手术环境供年轻医生实习,从而大大降低非熟练人员手术的风险性;运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自然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动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与观测的环境;利用全景环视技术,建立网上虚拟博物馆,满足公众不出家门便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欣赏艺术的需求等。

(二)真实性

网络教育传播的真实性归根结底源于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1]

1.网络中出现的现象与状态,都应被视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或是人们在某些社会潜在力量束缚下的一种充分地自我暴露和真实地思想表达。正如“约哈里窗口”(如图2)呈现的那样,互联网的隐蔽性,使得人格结构和人性冲动中最原始隐蔽的部分———本我(秘密区域和未知区域)得到了释放。同时,网络发展的源动力也正是依赖于这个真实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大系统。因此,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传播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这种真实性或许比现实环境更加具体和自由。

2.从狭义上看,网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层面,指遍布于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内容层面,指承载于物理层面上的信息内容。在这两者之间,一种被称为“技术观”存在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网络传播也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3.为了使网络能真正理性地运转起来,还必须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管理支持”的社会机制,这种社会机制既维护了物理层面上的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又保障了内容层面上的互联网的及时更新。所以,从管理层面来看,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网络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拟性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既虚拟又实在的“拟态环境”。虚拟不等于虚假,它既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又不可能摆脱现实环境对它的制约。虚拟环境依托于真实环境,同时,虚拟环境又拓展了真实环境的时空观。

二、传播信息———广容性与集成性的统一

对于网络教育来说,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导致传播信息的广容性,同时,教育内容的特定性与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又要求传播信息必须具有集成性的特点。

(一)广容性

广容性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对信息的来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由于网络中各种信息资源的物理分布和逻辑分布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组织形式上均呈现分散分布的状况,因此,相比传统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一方面,地球上两个实际距离很远的人却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中“面对面”地交流,达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信息的迅速更新不会使原有的信息消失,从“以前”到“现在”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很好地储存起来。

(二)集成性

由于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引发的信息技术变革使得我们越来越快地迈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浩瀚繁冗的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走入迷途和掉入陷阱。因此,当学习者处在“需要的是一杯水,面对的却是一片汪洋”的网络空间里时,他们感受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迷惘与浮躁,好在网络传播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高度的集成化优势。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传播采用的是一维式的线性叙事方式,因此,教学只能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依次进行,无法快速地在相关主题之间进行切换。而网络教育传播采用的是超文本、超链接的发散性的信息处理方式,用户既可以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发布,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和收看相关的内容,这就突破了信息组织线性的限制。“事实上,它能够在信息线性显示的基础上,提供非线性的指引,这种指引将各信息片段(如某文章的段落与段落)、信息块(如某两篇文章),甚至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文字信息和声音信息)之间的关系体现无疑”。[2]另一方面,清晰的导航系统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地清扫信息垃圾,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从而更加便利师生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效率,也给网络传播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三、传播对象———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共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