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传播论文 » 正文

谈成人教育传播方式及路径

2021-4-9 | 教育传播论文

作者:陈明欣 单位:山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育传播从本质上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播活动,必然遵循人类传播的一般规律。客观上,人类对自身的传播行为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演讲为范例,把口语传播归结为“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效果”四大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到拉斯韦尔的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什么效果)单向线性传播模式、香农—韦弗的七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双向传播模式,再到施拉姆的双向行为模式、德弗勒的循环传播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以及我国学者邵培仁提出的整体互动模式,每一个进展,都代表着人类对自身传播活动规律认识的深化。每一种模式,都标示着人们对传播活动重点不一的抽象和典型概括。亚里士多德立足于当时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文明水平,关注古希腊演讲与辩论的社会风气,对口语传播进行了要素分析,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拉斯韦尔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要素,并做了线性的传播轨迹描述。香农和韦弗利用数理原理,从机械运作的角度对传播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完形概括。而代表着认识更加深入的双向循环和整体互动模式,则是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互动媒体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时,对传播活动的新的认识、判断和概括,代表了最新的认识水平和理性高度。上述模式不论是对口语传播的概括,还是对大众传播、互动传播的认识,都为我们重新认知成人教育的传播模式和途径提供了背景和借鉴。

一、成人教育传播基本模式分析

就教育传播而言,其传播模式应当科学而又简明地反映各个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完整过程。“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教育是一种复合传播形态,囊括了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到互联网传播的所有传播媒介。在教育传播里,从最基本的口语交流到网络的互动,都在积极发挥传播功能,彼此间无法取代,更不能贸然作出此优彼劣的武断评价。所以,我们在概括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该全面概括所有传播模式的优长,做出客观的判断。

(一)教育传播模式解析

我们认为,虽然教育传播遵守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但教育传播毕竟不同于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要概括其基本模式,必须从其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做出科学而又符合实际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的情况下,教育传播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教育传播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受众———相互作用和循环互动,构成了教育传播的基本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而形象地抽象为模式1。

模式1.这一模式概括了这样的思维和判断:一般情况下,教育传播者依据一定的传播要求和教育指向,比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选取合适的教育信息,通过恰当的教学媒体,把这些信息传输给教育传播的接受者,受众接受信息后实现信息的内化和个性化建构,同时,将自己的接受情况、要求,以及信息和媒体的适切性向传播者做出反馈,传播者根据反馈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对信息和媒体做出更适切的调整,以不断提升传播的效益。这一看似简单的描述隐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那就是,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教育传播者与教育媒体、教育接受者与教育信息之间同时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处于永恒的互动、调适之中。教育传播环境对传播的各个构成要素施加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虽然不构成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影响着教育传播的具体运作和效益的高低。这一描述性模式启示我们:

其一,教育传播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尤其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整个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互动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传统教育传播理论中,教育者被视为传播的主体,操控着传播的主动权,决定着传播的方向、规模、方式甚至效益;接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接受行为受到传播者的掌控。但在上述模式结构图中,我们不能够确认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动、被动之分。教育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共同决定着传播的走向、方式、量度和结果。没有决然的主次之分。

其二,教育传播过程追求各个要素的适切配合与相互对应平衡,和谐应当是追求的目标。在这里,木桶理论可以被我们拿来做异质同构的借鉴。木桶理论认为,一个由多个木条组合成的木桶,其盛水的多少,水位的高低,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条,而取决于最低那块木条。所以,个别木条的过分高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能只是一种浪费。对教育传播而言,由适切的传播者,选取适切的信息,采用适切的媒体传授给相应的接受者,得到的传播效果是理想的。反之,任何不适切的配合对教育传播效益的提高都是有害的。我们不可能向一群文盲传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可能用原始的结绳记事来传播现代化的科技信息;同样,更不能让理工科教授来传授绣花技术。在教育传播中,任何构成要素的任何变化,都期待其它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本身就包含了对应与和谐的含义,是对教育传播理想状态的概括。

其三,传播环境虽然不直接参与传播过程,但却在整体上为传播活动提供着氛围、背景。环境作为生态,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传播过程的运作,加上教育传播生态的人工性质,所以,环境给传播活动以适切的关怀与呵护,对传播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其四,这一传播模式还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就完整的传播过程来看,传播者未必一定就是传播活动的启动者,不一定就是整个过程的天然开端。在信息化背景下,在学习需求引导教育传播的状态中,接受者更可能主动开启并促动传播活动的积极运转。

(二)成人教育传播个性化模式的诞生

教育是一种复合型的传播活动,从最原始的口语传播到最现代化的网络互动,在教育传播中都张目可见,处处有迹可寻。教育传播有固定的构成要素,但永远不应该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程式。模式的抽象不能代表活生生的传播实践。从这一分析出发,我们可以用线性结构把上述模式1解构为两种最基本的子模式:由传播者启动的模式2和由接受者启动的模式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