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传播论文 » 正文

教育传播对英语口语教学用途

2021-4-9 | 教育传播论文

作者:汪静静 汪莉莉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宁波大榭中学

一、教育传播

传播与教育联系密切:人类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特殊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人类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传播密不可分,教育活动也可视为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有意识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即教育传播活动。教育传播现象古已有之,教育传播研究的兴起是随着19世纪末电子媒体进入教育领域而开始的。本文主要讨论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并探索其范式迁移对新时代环境下进行口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文献指出,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P.2)。结合其他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前者的第三个阶段可以进一步界分第四个阶段。划分第四个阶段的简单缘由也正如南国农所指出的: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P.98)。前三个阶段在不同理论基础上呈现出在研究特征、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各自偏向。关于第四阶段的教育传播研究正是本文选题和思考的切入点。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建构主义学习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来,从认识论的高度提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属性。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善于学习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辅相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CAI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PP.39-41)。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化使得教育传播研究无论是在外在形式上还在在媒体通道、受众地位、行为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1(]P.17)。针对新时期前所未有的复杂教育传播现状,研究者们正结合传播技术的发展引入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因此,教育传播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教育传播研究的范式迁移

“范式”(paradigm)从希腊语的动词“并排展现”(exhibitingsidebyside)派生而来[5]。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库恩(ThomasKuhn)《在必要的张力》(TheEs-sentialTension)(1959)一书中,首次将“范式”作为一种专门术语来引用。库恩赋予范式很多含义。1969年在《科学革命的后记》中,库恩阐释了“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所谓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3(]P.157)。他指出“,范式”的第二种意义是更深层的一种。库恩对“范式”的最终解释与之前在著作中提及的范式代表着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3(]P.95),也代表着某一学科领域的世界观[3(]P.101)是丝毫不冲突的。由此,范式不是理论,但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范式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新旧方式的更替远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还是一个重建(包含理论以及方法和应用)转变期间,新旧范式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交集,但不完全重叠;当转变完成时,专业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将改变[3(]P.78)。通过新的实践的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这种情况称为范式迁移或范式转换[1(]P.5)。

三、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方法论意义

(一)方法论的研究

范式代表的是某一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库恩又指出,取得了一个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3(]P.10),一种范式通过革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的模式[3(]P.11)。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千差万别,不同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学实践更是千变万化,正如同教育传播研究范式迁移所呈现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范式来源于范式的一般概念,但与库恩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指的常规科学的范式不同,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5]。对于社会科学或教育教学来说,相互抗衡的范式共存是一种自然的、相对成熟的标志[5]。因此,范式迁移的理论意义就在于范式提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尤其是面对共存的相互抗衡的范式。在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在教育传播的研究和实践中所要规避的一方面是:不要拒斥一个范式,也不要用一个范式完全取代另一个范式;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不同范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关注新旧范式间的联结,从而避免对新问题的反应迟钝以及对旧问题的固守。20世纪90年代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的革命日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无疑证实了教学和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的观点。21世纪中的教育传播必然受到信息技术革新的强大冲击,在教育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对传播者的影响、传播概念等方面都受到巨大影响。结合教育传播研究概述,上述表明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在各传播理念、要素和环节既延承前三个阶段的某些成果,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和发展,即信息技术颠覆了教育传播的基本特质和语境特质[1(]P.26)。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的新语境、新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对手段。

(二)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口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和能力最直观的体现。对于缺乏母语环境的中国英语教学和学习者来说,如何提高口语的质量一直是热点话题。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口语教学中的大投入是教育者勇于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彰显。21世纪的教育传播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了我们足够的自信心,使得大大提高我国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使学习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为可能。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对于教育传播学基本概念的阐述,美国学者安德逊认为:教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如何利用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最好学习效果的学问[6(]P.46)。因此,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主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获得有利的理论和现实支持。笔者认为,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范式迁移为大学英语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建构思想”和“多维视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