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传播论文 » 正文

思政教育传播的目的及实现

2021-4-9 | 教育传播论文

作者:邓志刚 单位:吉首大学

一、突出“服务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价值目标

“服务和谐社会”是我国高校的办学目标。在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目标体系中进一步突出“服务和谐社会”这个重要价值目标,是为了在目标层次上进一步界定高校的办学性质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1877年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义社会作了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有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马克思的这些话总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不仅符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还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要求。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一下子把人们的关注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转移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所谓和谐社会,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在该和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各利益主体和各阶层间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和谐。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使人的自身得到发展和和谐,作为高校,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学生,增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价值目标和和谐社会的主题是相互一致的。

二、与时俱进地构建和谐发展的思政教育传播目标体系

建立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经过高校培育出来的这些和谐人才最后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接班人、建设主体和主力军,这些人才的“和谐”素质与党的目标和事业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创新其理论和实践,把构建社会和谐的目标落实到思政教育传播实践中去。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传播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与时代同步,在价值多元化的文化冲突背景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结合社会实际状况,不断提高和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承受能力。“和谐”语境中的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要充分体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时俱进地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上提升和谐社会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三、通过紧紧围绕服务和谐社会的目标,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教育

1、积极深入地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加强思政教育传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作为培养我国优秀人才、继承我国文化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还肩负着培育新一代人才及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伟大使命。“和谐”语境的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思政教育传播中的合理运用,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中去。

2、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1)加强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治作保障,即需要发挥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并实施好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制定法律、法规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在内容的涉及上也比较全面,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人们的生活等等。对高校而言也有其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时就要以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加强对学生们的法治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和增强法律意识,对学校而言,可以适当建立一些有效的赏罚机制,做到扬善惩恶,从而正确指引学生遵纪守法。

(2)倡导公正、平等,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就要做到平等和正义,只有坚持平等、正义的原则,才能顺利解决社会中的利益矛盾,才能维护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个社会要有公平和正义,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和他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的各个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往往都是堪为表率,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很勤奋,在思想和理想上也比较纯洁和高远,大学生对追求平等、正义的意识和行为比较强烈。对学校而言,要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和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办事公道”、“尊重人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如杜绝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让学生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学习竞争;禁止学生为己之利而侵占他人的利益;在奖评过程中,要根据客观情况做到平等、公开和正义,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正义的良好环境,培养他们热爱公正、公平的良好风气。

(3)加强诚信友爱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这一基础的本质就是要求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间相互帮助、平等友爱和诚实守信。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利益持续分化的今天,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的选择机会也逐渐增大,其中少数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主力军和经济活动的主体,所以,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诚实友爱、公平竞争的道德素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和正直,这也正好是培养他们诚信理念好时机。目前,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尝试中建立诚信档案是诚信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在校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经济、生活、择业中的诚信度进行量化打分,对一些失信行为相应给予减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很多的在校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因为家庭因素致使其享受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也是这种舒适的环境让部分人养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为此,当前的高校教育在做好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对其思想进行正确引导,重点从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友爱思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通过高校开展的诚信友爱教育使学生拥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使他们学会运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身边的矛盾;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的情绪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与身边的人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