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医学模式论文
作者:张秀荣 单位:罗山青山医院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类疾病归结为细部器官的病理变化、物理化学变化,疾病的治疗就是使相应的生物学变量恢复正常。因此,病人在医护人员眼里成了待修理的机器,导致在医疗过程中“只见疾病不见人”。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病患比例在显著上升,传统的将精神和身体分开的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愿望与需求,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要求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问题。疾病的发生与三种因素都有关系,对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预防和护理都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考虑。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护理,即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还要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这对护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医学模式下护士情绪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护士的情绪状态影响医患关系,进而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和认可。据统计,8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致,而护士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患者住院治疗,往往病情较重,病人以及其家人焦虑、担忧乃至情绪低落在所难免,此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安慰。如果护理人员对病人热情、关爱,并能恰当地表现出同理心,就会使病人感到温暖与亲切,从而减轻或消除入院治疗产生的不适感和紧张情绪,缩短护患间的心理差距,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即使产生了疑虑和不满也可以很容易通过协商解决。相反,如果护士对患者态度冷淡甚或粗暴,将在工作中的劳累和生活中的不顺心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在病人面前宣泄出来,就会加重病人的紧张感和不信任感,产生与医护人员的对立情绪,从而加剧医患矛盾。护士的情绪状态影响工作效率。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护士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轻松愉快,在工作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准确地运用护理程序来指导护理行为、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健康教育的开展、准确的护理记录等,使繁重的护理任务落实得井井有条,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如果情绪不稳定,或者过于烦躁、抑郁消沉,就会使心身疲惫,分心走神,容易在护理工作中发生差错事故。
护士的情绪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效果。一是,护士良好的情绪表现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矫正致病的心理原因,消除疾病产生的源头。新医学模式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也像细菌、病毒等生物致病因素一样,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不仅要重视病人的躯体痛苦,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护士通过良好的情绪表现改善护患关系,进行富有成效的沟通,可以帮助病人找到致病的心理社会原因,指导病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护士恰当的情绪表现还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在求医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对诊断、检查、治疗等行为大多心存疑虑,对药物、手术等也十分顾虑、担心、恐惧。特别是危重病人和手术病人,一般都会产生较强的恐惧感和抑郁感。护理人员亲切的关怀,镇定自若的言谈举止,轻松的表情,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在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全力地救治他,便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希望,从而可以减少患者的焦虑,稳定情绪,患者会充满信心地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而情绪的不恰当使用则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如使用让病人感到恐惧、担心和焦虑的话,护士遇到意外时惊慌失措,就会产生消极暗示,加剧患者紧张和恐惧,导致病情的恶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新型医疗模式下护士情绪管理能力解析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而言之,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对护士情绪管理能力的要求取决于新型医疗模式下护理工作的任务。如上所述,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新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我们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因素,同时也要分析其心理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护士除了要进行传统的病理护理外,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包括通过合理的情绪表达对病人进行情绪抚慰;在理解病人情绪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改变病人的不良认知,促使病人在心理上自我调节,积极配合治疗;调节自己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等。因此,护士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病人情绪的认知能力
了解病人情绪的一般特点。在许多情况下患者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强度大于正常人;有些患者于病中变得易激忿,情感脆弱易受伤害,有时甚至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激动不已。受病痛影响,消极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而积极情绪体验缺失或较少,患者主导心境常常较健康时差,可能变得紧张不安或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处于病患中的人有时理智感下降,往往变得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有时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反应。如果护士不了解病人这些特点,就会觉得病人难以理喻,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甚至针锋相对,就会引发医患矛盾。不同病种的患者有不同的情绪特点,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敏感把握患者情绪的特殊表现。患者的情绪表现既具有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每一个患者对待自身疾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不同。护士要设身处地去理解患者,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场、思维方法先入为主地分析、判断,要学会倾听、感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二)对自己情绪的表达能力
护士的劳动是一种情绪劳动,需要按护理工作的要求正确表现自己的情绪。具体来讲,护士的情绪表达分三个层次:(1)自然表现,是指护士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护理职业要求恰好一致时自然的情绪表露;(2)深层表现,是指当护士的内心感受与职业要求不一致时,通过认知改变,使真实情绪体验与需要表现的情绪相符合并通过表情表达出来;(3)表面表现,是指当感受的情绪和职业要求不一致时,通过调节情绪的可见方面,如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等,使情绪按照职业要求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