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环境工程论文
作者:徐微 汤婕 刘小红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我国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引起世界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大小环境污染事件的频频出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已成为一项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重要工作,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对环境工作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国家及各级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对环境保护相关科研与技术开发大力度投入,也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但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距离社会要求仍有一定距离,环境工程教育界正积极探索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各自的特点,分析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交换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力求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1“国内交换培养”模式发展概况
在我国“交换培养”模式更多作为一种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合作方式被了解,对“国内交换培养”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国内交换培养”,隶属于高校联盟的一部分内容。国际上较为著名的高校联盟是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和澳大利亚的“G8”高校联盟。常春藤盟校是指美国东北部八所大学组成的高校联盟,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八所美国一流大学。澳大利亚的“G8”高校由澳洲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实力雄厚的八所院校组成。这两个联盟,在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吸引并培养大批极为优秀的学生。尽管两个联盟中每个大学都实力雄厚,但联盟后所产生的效应是任何一所单一的大学都无法实现的,因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强强联合后,则给予了更强的实力保证,也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国内一流大学在2009年结成了中国首个高校联盟,九所院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全面合作,共同开始课程建设等,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交换培养”,实际上在2000年年初就已有学校开始尝试“国内交换培养”,通过访问各高校的教务处网站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大学对“交换培养”这一模式已广泛接受和推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40余所实施了“国内交换培养”模式的高校,其中既包括一流大学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名校与一些地方性院校之间的交换培养,如宁波大学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之间的交换培养,嘉兴学院与中南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等。相比于“国际交换培养”模式,“国内交换培养”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好的合作基础。“国内交换培养”模式是校际之间优势互补的一个良好的途径,而“国内交换培养”模式则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好的合作基础。交换培养本科生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大学生获得第二校园经历,既能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经历,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不同学校间教学理念的相互学习与促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被国内许多高校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2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
环境工程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环境工程专业均有统一的共性基础,也都可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更加容易实行“交换培养”模式。农业院校最早的环境类专业名称多为农业环境保护,后调整为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专业。因此农业院校在工程教育的师资及课程建设方面都明显薄弱。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虽然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规定的核心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但课程内容一般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限制,一方面许多授课教师为土壤、农化或植保专业教师转入的,没有相应的环境工程教育背景,基本是经过自学后授课,授课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缺失或开设内容仍然以农科为背景,缺少对环境工程专业的针对性,许多课程“实不符名”,学生们往往因为缺少正规的、严格的工程训练,而没有真正建立起环境工程专业应有的工程概念,阻碍了进一步的就业、深造。但随着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也随之显露出来。由于农业院校的性质,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在农村环境的治理、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方面必然有更好的社会基础和更有利的学习结构。农业院校一般在植物学、土壤学、生物学方面力量较强,这意味着农业院校在生物处理技术方面具有工科院校无法相比的优势。
3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交换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上述分析表明,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有薄弱之处,亦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不足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改进,这使得其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交换培养具有一定必要性,而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又成为工程教学实力雄厚的工科院校愿意与之进行交换培养的基础,使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环境工程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环境工程专业均有统一的共性基础,也都可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更加容易实行“交换培养”模式。实施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联合培养,一方面可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拓宽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补充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相关学科,同时强化两类院校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上的合作,也必将带动两类院校在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
但“国内交换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这种模式具有诸多潜在的优点,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是交换院校间培养方案的协调问题,不同高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有所不同,要合理确定学习方式、学期区间等,必须协调好交换院校间的培养方案,便于交换学生选课,避免课程重复或课程缺失;其次是综合实力不对等的院校间“交换培养”的平衡,交换双方的办学水平、声望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交换培养失衡,一般院校或普通院校的学生到一流大学学习愿望强烈,而一流大学的学生不愿选择到地方院校学习,造成学生的单向流动,失去交换意义。现在已有普通院校与重点大学合作的先例,可以对其深入分析,寻找综合实力不对等院校间的交换培养平衡方法。因此欲推进农业院校与工程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交换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才能确保制定出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