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项目管理论文
作者:汪义元 单位:中国葛州坝集团小湾水电站
1科学制定控制目标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项目现场管理费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现场管理费用控制的压力越来越大,非生产性开支在项目成本中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控制好现场施工成本,而且必须对项目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核算、严密监控、严格管理。为此,要科学制定控制目标,为全面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确定一个基准。
(1)客观地测算现场管理费水平。我们按照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的思路,依据小湾左岸大坝混凝土施工合同价格水平、项目部管理资源构成情况等因素,同时也参照其他项目部的类似标准,测算小湾项目部现场管理费水平在总产值的4.21%~4.43%,虽然这只是一个经验指标,但应该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情况。所以,就将这个预测成本指标作为核定现场管理费的客观依据。
(2)核定现场管理费执行标准。现场管理费控制历来都存在一定的弹性,从宽或从严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如果不是那么认真地来控制,即使发生了“包不住”的情况,变通处理既有办法,也并不违反多大的原则。正因如此,在过去的一些项目中,现场管理费常常失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如果不加强管理,不真正把消耗控制好,而进行所谓的变通,那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消耗了的货币资金是变不回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非生产性开支的有些项目,多花一点少花一点其实是无碍大局的,从效益的角度考虑,花钱的口子宜捂不宜放、宜紧不宜松。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决定从严控制,将测算的标准进行约束性压缩,把现场管理费指标核定在4%以内,既尊重客观实际情况,又发挥主观意志的约束作用。
(3)落实宏观保障措施。经过测算和核定,在现场管理费的测算标准与执行指标之间存在着量差空间。从本质上讲,这个空间是人为“压缩”形成的。因此,在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需要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执行难”的问题。为了统一认识,规范程序,维护正常管理秩序,我们在宏观上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一是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责任到人;二是区别不同费用性质特点,分项核定量化指标、凡一般性开支必须遵循“就低不就高、可少不可超”原则;三是定期核算、严格考核、节约分成、超耗自负;四是保障政策性规费,不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去节约成本。这些原则和要求或用文件规定下来,或贯彻到一些措施办法之中,确保目标得到落实。由于控制目标明确、保障措施有力,既尊重了客观实际又发挥了主观作用,既坚持了原则性又比较灵活地处理了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因而较好地避免了执行过程中供、需矛盾的产生,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中保护了员工的切身利益,体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同员工经济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精神,得到了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良好局面。据2007年一季度考核数据显示,现场管理费控制指标已达到了4.027%,控管工作初见成效。
2进行分项控制,实行限额管理
为了保证分项科学、限额合理、易于操作、可控性强,我们把实际工作中影响成本的主、客观因素联系起来,对构成现场管理费的相关项目(类型)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寻找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以此为控制点牢牢掌握成本控制的主动权。
(1)以用工量为控制点,管住“人头费”。在项目部现场管理费中,同人工费发生联系的项目比较多,如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务费、“五金”中单位部分等等,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人头费”。这些费用同员工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是不可随意触动的一根敏感神经,也是现场管理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湾工程项目目前“人头费”约占现场管理费的63.32%)。“人头费”受两种因素制约:一是单项费用标准高低,二是用工量的多少。前面提到,我们不能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去节约成本,标准高低不可随意变动(实际执行时是只能高不能低),而用工量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工数量就是人工成本的控制点。以小湾工程项目目前管理层分配水平为基准测算(不含项目部领导层),平均每人每月5042元左右,上限约为5289元,这就是说,多用或少用一个人,增加或减少的成本开支就是5000多元。由于找准了主要矛盾,我们严格人力资源管理,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做到不养一个闲人。目前已到施工生产高峰期,人员仍然控制在108人(含库管、计划外及返聘人员10人)。由于用工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涉及的人工费总体目标也同时受到控制。
(2)以节约降耗为控制点,管好场内交通费。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小湾项目部机关场内交通相关费用在管理费中占有很大比重,项目部前期有小型车16辆,每月折旧与大修理费、养路费、油料费、保险费、修理费、人工工资等共约12.90万元左右,约占项目部现场管理费的12.41%,平均单车每月接近0.9万元。依据费用构成测算分析,场内交通消耗也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资源配置量(减少了车辆,折旧与大修理费、养路费、保险费等同时消失),二是油料消耗(主要是燃油)量。这两点就是场内交通成本控制点。我们采取的对策是,从总量上减少车辆,在使用中降低油料消耗。目前,尽管机关工作人员用车量较大,但我们小车实际配用量减少到13辆(调出1辆、报停1辆、限制使用汽车1辆)。在降耗方面,一方面对油料、维修费用进行限额限耗,另一方严格控制车辆的无效使用,包括从严控制工地外长途用车,严格控制与工作无关的消耗等,例如,规定特拉卡越野车从小湾到昆明往返一个来回,除出发时在工地加一箱油外,途中只准加油150元以下,超耗部分由司机本人负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外出用车不受控制而满城乱跑的问题。经一季度考核,小车队每月油耗定量指标18000元,实际消耗16780.50元,节约1219.50元。进入2007年二季度以来,为管理层服务的场内交通所有开支都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3)严格控制受主观因素支配的相关费用开支。与“人头费”、场内交通费、政策规费等相比,通讯、差旅、业务接待、办公、文化宣传、培训学习等费用,受客观因素制约相对小,而受主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也就是说,有些开支宽一点严一点是可以由人的主观态度来决定的,多花一点少花一点对项目管理工作不一定会产生太大影响,需求方面具有“柔性”,控制方面也就具有“弹性”,控制好了就有节约的空间,控制不好就会成为漏洞。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管理:①凡能量化的一律限额定量,规定多大份额就开多大口子,超出了限度就坚决封口,封不住的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比如通讯费,固定电话每部门一部,每月限额100元,移动电话费根据干部岗位职责分档级核定,凡超出部分,无论部门也好、个人也好、项目部领导也好,都由个人买单;又如小型文具办公费,每人每月12元包干,用超了自已想办法,项目部不会在限额外多支出1分钱。②对于不可具体量化的项目,如差旅、接待、公关交际等项开支,由项目部主要领导掌握控制;对于文化、宣传、大批量文印支出,则实行计划单列,专项控制,计划内按实际需要安排,节余部分指标收回,不挪作其他用途。通过上述措施,严格控制了有可能发生的“弹性”支出,确保这一类非生产性开支始终限定在封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