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传播学论文
作者:孙文娟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传播”研究把社会信息的传递视为是文化保存、传承、蜕变、增殖的过程。“文化”与“传播”关系密切,有文化则必有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有传播则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动,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在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依托的是媒介,它是信息传播和接收的载体。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一定要借助于载体,也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媒介作为一种传递的渠道,作为一种传播的手段,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是传播过程完成的前提条件,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并且任何形式的传播都要依赖一定的媒介。技术是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因素则是传播完成的必备条件。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媒介在广泛使用的时候,说明技术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使得媒介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普及。
古代的文化传播与交通状况是分不开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处处与交通密切相关。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凿崖斫壁,修筑栈道,结束了秦岭南北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从秦昭襄王到我们这一代人,从修筑艰险万分的秦岭古栈道算起,到修筑贯通秦岭南北的高速公路,时间跨度竟长达两千多年。《战国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古栈道是秦入蜀的重要通道。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是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传递带,秦岭古栈道对南北文化传播作用不可小视。不与秦塞通人烟古栈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有专家指出:古栈道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由天梯云栈构连形成的古老栈道,在数千年间穿越着秦巴大山,如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穿越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重关山,在人类的生存、争战、迁徙、邮传、贸易、交融等诸多领域积淀着一份厚重、独特又有些神秘的文化。秦岭的高大、闭塞,沿途的惊险,难以翻越,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先人们难以逾越自然的阻隔。秦岭造成了历史文化的阻隔,因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时代背景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秦岭本土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秦文化、宗族文化、山水崇拜、出世文化和神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枝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秦岭绵延千里,横断三秦,是阻碍关中与大西南沟通的一大屏障。两个久负盛名的“天府”,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它们之间横亘着秦岭,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翻越秦岭这座大山是非常困难的,大诗人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并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自然障碍把关中与汉中以及巴蜀地区隔开了。“秦虽有心,蜀虽有情,五万年间,爱不相接”,只有到了秦惠王将要伐蜀,开通了石牛道,秦蜀之间才开始交通。”回望远古时代,尚未出现铁器,也未发明火药,现代的开山技术、设备更是空中楼阁般虚幻。艰险万状的地理条件给沟通巴蜀秦陇等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悬崖绝壁,千沟万壑,令军旅、行人苦不堪言。秦岭南北最窄处也一百多公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注定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完全可能迷路。我们的先祖很早就在秦巴大山中寻觅、踩踏、开凿道路,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末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在商末已走向中原。此外“一笑倾国”的美女褒姒生长在秦岭南麓的古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却在今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险峻的秦岭并没有完全隔断人类的婚姻联系。从古到今,翻越秦岭山路艰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闭塞。闭塞有两重性:一方面,因闭塞而保护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却因闭塞而影响了发展。闭塞的环境,在农耕时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闭塞环境就转化成新时代的劣势。因为闭塞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它的发展。关中也是如此。农耕时代,秦国的地理优势是人们十分羡慕的。荀子曾说,秦国“国塞险,形势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自秦至唐,关中几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关中却渐渐冷落了。
秦岭古栈道融南北文化精髓在历史进程中,秦汉移民、战争等原因,南北方开始有往来。栈道在南北方的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南北方的交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古代,边关告急、官吏升降、王命急宣、公文下达只能依赖驿道。畅通的栈道为沟通中原与大西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积淀了一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种创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辞海》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根据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的汉代摩崖刻石对褒斜道沿途设施记载和近年实际考查得知,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置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湍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驿。
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凿崖断壁,修筑栈道,为文化的相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秦岭栈道历经沧桑,促成了南北的统一,促进了西南西北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从成都至西安相距两千多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及其支脉横亘其间。这种地理环境使蜀地与中原的联系极为困难。为了谋求发展,秦蜀先民千方百计,不惧艰险,前赴后继,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石路栈道,沟通了秦蜀间的联系。古代流传的五丁开山,石牛成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生动反映了蜀道开凿的历史过程。南北不同族群的人类活动生成了差异的文化,连通中西交通的栈道对于南北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成为了信息传输的媒介。文化通过交通充分地传流、扩布,促进本地文化对其他素质文化的吸收,并为本地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对秦岭古道在历史时期联通中西交通地位与作用的考察,可以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包容,更可以认识秦岭古道为主的关中通西北交通的进步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秦岭古栈道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桥梁。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几个盛世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都首先是以完善交通运输系统为前提的,都对关中通西北的道路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心力。飞栈连云的秦岭古栈道,凝结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沉积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保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得历代墨客骚人为之咏叹不已。千里蜀道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见证和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