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类论文 » 正文

新闻类周刊以题取胜措施

2021-4-9 | 新闻类论文

作者:胡春秀 王敏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湖南吉首大学

有学者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也有人称为“读标题时代”。实际上,笔者认为“读图”与“读标题”,是两个有不同侧重点的、有交叉的概念。“读图时代”的说法表明了读者对视觉审美的强调,但我们无论看报还是杂志,终极的目的还是要获得各种各样的讯息。有调查显示,读者更注重的还是读文章的标题。张洪忠在2002年8月对《成都商报》,2004年7月和2005年7月两次对重庆城区报纸,2006年1月对泉州城区分别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读者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当您翻到一个要阅读的版面时,通常您首先看的是:图片、标题、直接找到要阅读的栏目文字内容”时,接近70%的读者是选择先读标题[1]。因为读者通过快速浏览刊物题目,来进行信息的判断、取舍。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了争夺读者的注意力,不少媒体在拟标题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新闻事实,故弄玄虚、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不顾及新闻内容的整理,造成新闻标题整体水平的降低。诚然,对新闻类周刊而言,其标题除了是“对新闻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外[2],也是版面的“眼睛”,是正文的摘要,它传达整篇文章的总体信息,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读者是否对一篇文章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在内容与标题的结构权衡上则过分偏重于标题,在各类媒体间不顾一切地比拼标题。相对而言,《三联生活周刊》(下称《三联》)的标题却可以说是既中规中矩,又韵味悠长,在遵守规范的同时,并不缺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三联》不仅以此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业界也具有良好的口碑。笔者认为《三联》的标题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典雅的韵味

靠着有悠久文化历史、丰厚文化底蕴的三联书店,《三联》的文字总脱不了文人的温文尔雅,精心锤炼的标题有时更是诗意浓郁。标题的典雅,主要通过以下手法展现。

(一)创造如歌行板般的诗句

这样的题目大量集中在《三联》写建筑的文章中,可以列出的那些富于诗意的题目名单冗长得令人瞠目,笔者简单收集了其中与建筑有关的精美标题:《层层叠叠的美》《断裂与飞扬》《向着烈日绽放》《种桃种李种春风》《村居一月》《月光如水水如天》《懒散在亚热带海风里》《山居吟》《童话的会心姿态》《秋声树影谁家在》《斜阳酣梦旧帝国》《猜一猜谁来喝午茶》《醉心于大目标的小建筑》《谦逊而典雅的技术》《似水流年的岩岸》《蓝天下的碎片》《美丽的误读》《野渡舟民》《宛然流传》《溽暑熏蒸漫思量》《禅的建筑》《如同蕾丝一般》《住在北欧风情里》等等。看着这些如美妙诗句般的标题,你会对那些建筑无限神往,会有兴趣阅读文章,欣赏那些美丽的建筑到底美在哪里。不仅仅主标题如此,分题也同样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如《诗意何以安居》的一个分题为:“门前桃花窗外梨花”。这样的主题、分题相映成趣,构成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二)对经典诗文的拿来主义

直接出自鲁迅的篇名,或稍加改动的:《离婚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1997、17)《为了忘却的纪念》(2003、10)、《中国人丧失审美力了吗?》(2002、31),是所有名家中被引用最多的,可见鲁迅在知识阶层的影响[3]。其次是海明威,引用他的篇名的有《丧钟为谁而鸣》(2001、38)、《永别了,武器?》(2002、46)。此外,还有李白的《独酌无相亲》(2005、29)《唯有歌者留其名》(2005、19),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2004、40、41合刊),司马迁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005、13),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005、37),曹雪芹的《假作真时真亦假》(1997、18)。《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墙倒了……》(2004、40、41合刊),由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名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化出。《丧钟为谁而鸣》(2001、38),是“9•11”事件那一期的封面故事。这是海明威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借此《三联》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保护5%的人的利益,就是保护你自己的利益。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你会不会成为那5%!对于那些在“9•11”事件后持看客立场,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心的人,这是一记警钟———反恐怖是全人类的事。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标题体现出的却是记者的人文情怀与思想功力。引用经典诗文作标题的好处,首先是这些诗文本身是名家大腕呕心沥血之作,是表达某种情境的最好的选择,记者要表达某种意思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它。同时,传世的经典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以它们作标题,因为熟悉和亲切,容易被人们接受,从而有效引发阅读兴趣。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三联》的标题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题目的文学色彩,使之更具吸引力。常见的修辞手法,《三联》几乎都用到了,现只列举其中几种加以说明:

(一)回环

回环看似平常,却是一种比较难的修辞手法,形式的完美与内容的准确很难统一,有时顾到了形式上的工稳,却顾不到内容,反而使回环成了文字的游戏。《三联》的标题用回环这种修辞手法的虽不多,但用得非常巧,如下面两个题目: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2002、22)文章主要讲上海自来水取水口的迁移与水污染。记者巧妙利用“上海”与“海上”形成的天然的回环关系,用严式回环的手法拟定标题,使之富于古典韵味。同时,回旋的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难得的是,这个题目表意又是那么的准确。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书得其人人得其书》(2005、39)这也是运用回环的修辞手法写成的优秀题目。与上一个题目不同,上面那个是一句话,这个是前后相续的两句话组成,更符合修辞学上关于回环的定义。记者用回环的手法准确地表现了“人”与“书”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加深读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上下句字数相同,带来视觉上对称整饬的建筑美,以及听觉上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对比

标题通过对比,可以使读者对事物的性质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对立面放在一起,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它成为激发人们阅读欲望的强大动力。如《无障碍工程障碍重重》(1997、2)、《城市的衰落与乡村的复兴》(1997、1)、《用武器勾兑出的文明》(1998、21)、《反奢侈的环保与环保的奢侈》(1998、22)、《简单竟是如此复杂》(1999、5)、《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人》(1999、8)、《天花很远,感冒很近》(2003、1)、《女人的小事,好莱坞的大事》(2001、16、17合刊)、《最安全的危险之旅》(2002、15)、《豪华车的低价旅行》(2002、15)、《小企鹅,大问题》(2003、36)、《契丹古墓中的鲜活历史》(2003、26)、《寒冷的夏天》(2002、22)、《不奇怪的建筑师和他奇怪的建筑》(2002、22)、《醉心于大目标的小建筑》(2004、17)、《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2005、33)、《一个简单主义者并不简单的简历》(1995、5)。《简单竟是如此复杂》(1999、5)。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提出了“狄德罗效应”:新睡袍导致新书房、新领带导致新西装的攀升消费模式。她是反对过度消费的简单主义者,给“狄德罗效应”提出的对策是立即终止攀升,以建立全新消费观念。但是,此举虽势在必行,真正做到却比登天还难,所以说,简单竟是如此复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