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对策

2021-4-9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作者:张建安 黄丽 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目前,有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趋增多,尤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教育热潮的不断高涨,高职生来源更加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对这一层次学生,特别是其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目标把握不明确,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成果甚微,实效性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影响范围广,针对性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尽如人意的是,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主要是指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上课。其课程内容为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评估也是通过单一传统的笔试形式来完成。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他们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号,课后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门课,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发挥出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逐渐淡化。有些高职院校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他们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总之,这种学科化的心理健康课的弊端在于:教育实效性差,高职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高职院校应该明晰的一点是:心理健康课与传统文化课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课应以高职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为主,其重要的评价标准是高职生心理体验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由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外,还包括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健康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课来解决,而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课无法深入地解决的。与此同时,也为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号召。因此,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时间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这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职生个体问题解决上有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万能药”。

3、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因为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给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更要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们看成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应该以预防和疏导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认识

1、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宣泄、倾诉、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只是为寻找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且相互倾诉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职生选择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可以简单宣泄的场所。他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好的听众。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听高职生的倾诉,更不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通过咨询来解决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询者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高职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很多高职生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他们将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等,将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他们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高职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相当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5%,而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