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论文 » 正文

阿昌族家庭教育内容及方式

2021-4-9 | 家庭教育论文

作者:孙丽婷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据2005年统计,我国境内的阿昌族共有2.84万人。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阿昌族属于一个小群体民族,人口比较少,且分布很集中。其中90%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腊撒乡,梁河县的九保、囊宋、河西、杞木寨等乡,以及潞西市的江东乡高埂田村;另外约占10%的人口分布在盈江县的盏达、腾冲县的小蒲川、龙陵县的芒达以及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缅甸境内也有小部分阿昌族分布。我国境内的阿昌族大多与附近的傣、汉等民族村寨交错杂居,形成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1]阿昌族居住区地形的特点是山脉和河流相间,山地高原与山间盆地交错。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很高。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有稻子、麦子、玉米和豆类等,其中以水稻著称,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茶、甘蔗、木棉、香果等,其中户撒坝子的烟叶质量很高,享有盛名,行销境内外,梁河地区盛产香果,加工为香果油,除供照明需要外,可作工业、医药的原料。阿昌族在形成独立民族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例如运物不用扁担而习惯背负,刀弩不离身。从服饰看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青年喜盘大辫子插花,已婚的则缠藏青色高包头。信仰方面,户撒地区信仰小乘佛教,各村都有奘房佛寺,梁河等地仍崇信鬼神和祖先。[2]

一、阿昌族家庭教育内容及方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

民族文化即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首先,自我认同性,即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其次,传承性,即都具备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都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这种传承性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协调并维持着一个民族的平衡。第三,对外适应性,即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来繁荣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寻求发展的愿望。[3]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的。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最为深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第三、儿童从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时间是最长的,从人的出生到死亡都贯穿始终。第五、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正规的考核,根据家长的意识、觉悟,随机性的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并且有针对性。[4]近代以来,阿昌族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实行父系一夫一妻制度的小家庭。在小家庭里,父亲仍是一家之长,子女从父姓,世系按父系计算。夫妻有事情共同商量处理,互相继承财产,共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阿昌族的家庭基础比较牢固,由于长期的与各民族和睦相处,汉化程度也比较早,家庭内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小就开始。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阿昌族家庭几乎也承担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重任。这些少数民族孩子们正是通过家庭中父母兄长、家族成员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家庭教育中开始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启蒙和最初的认同,其影响之深刻,往往贯穿了儿童日后一生的成长过程,并渗透到民族性格的形成之中,延承了民族文化,发展并一代代创新了民族文化。如果将教育定义为传授、唤起或获得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敏感性和一切经验的深思熟虑的、有系统的、持久的努力的话,家庭的教育功能将被有效的扩大。因此,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功能的范围。[5]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同样以“缩影”的形式展示着它的独特性。阿昌族的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各方面都有涉及,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民族语言与民族服饰的传承

阿昌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民族,从语言上追溯是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孩子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亲自口传阿昌语,孩子最先使用阿昌语交谈,到了快要入学的年龄,又学习汉语,在学习语言的过程既保留了本族语言的学习,又接受了早期的汉化教育,孩子们都通晓两种语言。家庭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既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受到民族语言文化的熏陶,使阿昌族语不会消亡,又接触了汉语。阿昌族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可以用阿昌语和汉语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阿昌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未婚女青年喜盘大辫子并插花,已婚的则缠藏青高包头。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女子穿白色或蓝黑色对襟上衣,腰系小围裙,身穿筒裙。女孩子在十二岁以后,在家里就要跟着母亲学习纺线,织布,学习缝制民族衣服,在这种教育下,孩子既学习了手工技能的劳动,又学会了本民族服饰的制作。由目前已陆续发表关于阿昌族是南诏国的民族的研究文章中,可知梁河阿昌族是目前为止唯一保留着宫廷服饰的民族。[6]

2.民族特征的传承

阿昌族家庭文化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地方就是火塘文化。每个阿昌族家庭在堂屋中央(客厅里)都会有一个火塘,火塘用四块厚木板制成正四边形,内装入柴灰,上部敞开,用来烤火取暧,中间放置一个铁制三角架,用以煮饭、炒菜,全家人茶余饭后,或是有客人来访,都会围坐在火塘周围,谈天说地。一个以火塘为中心,围坐一圈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由此产生了。[7]阿昌族的家庭氛围非常融洽,火塘旁经常有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由于父母平时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老人们(祖辈)就承担了教育者的角色,老人经常给小孩子们讲故事,包括本民族的或是其他民族的故事。他们将阿昌族的历史、传说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从故事中,孩子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也体会到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了引导作用。民族历史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正因为阿昌族人民的英勇,在民族解放史上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才造就了一个勇敢、坚强、勤劳、乐观的民族。我们知道,一个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动荡和艰苦的民族;一个历史上受到过残酷压迫的民族,其家庭教育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从小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勤劳勇敢、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性格。阿昌族乐观豪爽的性格特征从祖辈传到父辈,再传到子辈,一代代传承下去。

3.民族传统生产劳动方式的传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