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财政投资论文 » 正文

调整财政投资趋向及结构

2021-4-9 | 财政投资论文

作者:赵萌 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纵观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我国所处的特定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笔者认为,当前的财政投资政策面临着多重的条件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以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衍生出的制度性束缚。其二,长期内的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的拉动具有依赖性。其三,短期内国民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双重压力。其四,长期的扩张的财政投资政策使财政资金运用效率递减,财政风险加大。

一、财政投资面临的多重约束

(一)财政投资政策面临的制度性约束

1.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不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不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投资所面临的制度性约束,其造成了当前我国财政投资不但不能完全的启动消费、引导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而且又易产生投资过热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景况。我国当前国民经济通缩与通涨的压力并存是我国长期以财政投资直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

2.财政投资结构失衡、资金运行成本加大。财政部发行国债是维持我国财政投资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等制度性约束,导致了国债发行利率高于储蓄利率的扭曲现状。当前央行面临着再次加息的压力,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给发行国债维系投资的财政政策带来了更大困难。财政投资的资金成本大于市场利率,这也使财政资金违规进入竞争性领域成为了可能。政府为了维持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不得不分割市场、封闭市场,这也就形成了民间资本进入的体制性障碍。这样的障碍反过来又会造成财政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启动消费的途径受阻,从而导致财政投资的效果偏离预期目标。

3.地方财政投资政策游离于中央财政投资政策之外。不完善的财政分级制使我国的财政政策体系始终无法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不是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政策更多的着眼于本地经济增长速度,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理性促使他们更多的把财政资金用于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形象工程”和开发区建设,更多的进入竞争性领域。由于我国不完善的分级制财政,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地方政府的许多长期建设资金相当一部分要来自于中央财政的转拨。如果中央财政单独作为投资主体,又会面临缺乏信息等障碍从而加大资金的运行成本,这样也就使地方政府使用中央财政的资金成为必然。但在如此情况下,中央财政同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面临着较大的监督成本,加上目前中央财政没有规范、合理的监督程序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资金使用,也就形成了地方财政投资政策游离于中央财政投资政策之外,从而减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力。

(二)长期内经济增长仍需财政资金的拉动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困难仍然是如何在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找最佳选择,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假设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如何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任。目前GDP仍然是衡量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尺度。从当前的形势看我国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岗位的增加。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稳定的要求。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一旦降低,我国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就会迅速恶化。根据支出法GDP的计算公式为:Y=C+I+G+NX(Y: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NX:净出口)。①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是一个低消费的国家,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要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心理的影响都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虽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同时又是引发通货膨胀的祸首。再加上我国目前扭曲的“储蓄—投资”转化模式和企业投资的非理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渠道的不畅,从长远来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减小,现时来讲具有不稳定性。财政投资在上式中属于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一项,由于其是GDP四项组成中唯一一项直接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标,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切都决定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财政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要保持一定的强度。

(三)短期内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着通缩与通涨双重压力

从各种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着通缩与通涨的双重压力。按照经济学经典,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1%是区分通涨和通缩的分水岭,CPI涨幅高于1%叫通涨,低于1%叫通缩。我国CPI涨幅在2004年7、8月份达到5•3%的峰值后开始下降,到2005年4月份为1•8%,迫近通缩的临界点。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已由2004年最高时的19•4%,降到2005年4月份的14•1%,M1的增幅更是从2004年最高时的20%以上,跌落到2005年4月份的10%。因此从指标上看,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②然而,单纯的CPI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真实状况。首先,我国CPI指标并不包括居民住房价格指数,而房地产投资过热又是我国投资过热的一个重要源头。当前我国居民住房价格涨幅居高不下的局面同时反映出通涨的压力。其次,作为CPI的先导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还在继续上涨,2004年4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5•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1~4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7%,1~3月份这个指标是22•8%,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又有抬头的迹象。再次,当前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仍面临紧张局面,成品油、钢铁、煤、电等能源价格面临着上涨的压力。因此,从以上角度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财政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财政风险加大

财政资金运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长期的财政投资扩张使适合政府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出现了重复投资挤占民间投资项目的现象。同时,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于生产环节,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二是国库现金管理落后,导致财政资金大量闲置。1998~2004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8•2%上升到2003年的18•8%。虽然没有超出《马约》要求的60%的警戒线,但这一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债务风险。首先,我国存在大量的制度性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如养老保险隐形债务累计规模高达37000亿元左右,占2002年GDP的37%;国家粮食亏损挂账累计近500亿元。其次,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和地方政府的城建贷款加大了我国的财政风险。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16个超大城市的城建贷款新增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42•9%。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政府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的总体负担已相当于2000年GDP的120%左右。③综上,当前财政投资面临着多重因素的约束。一方面,制度性的约束以及财政资金运用效力低下使财政风险加大,潜藏着的通涨压力构成了稳健财政政策时期压缩财政投资的要求。另一方面,长期内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具有依赖性,而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同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又有通货紧缩的压力。这就要求以稳健财政政策维持财政投资总量。在此种情况下如何把握稳健财政政策时期财政投资的走向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

Top